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生死对垒
构筑工事完毕以后,做什么?在饥、渴、劳累等综合症袭击下,他们仍忘不了寻求着生活的乐趣,又忙开了。有的看小人书,有的看小报,有的写信,有的吹口琴……
当然,也只有这些。
借着微弱的烛光,杨少华的目光在弟兄们每一个的脸上徘徊。
 
 “大哥,抽烟!“邵选递上一支“牡丹”。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在前线,职务的称呼被兄弟的称呼代替了,就像现在社会上同志的称呼被师傅的称呼取代一样。看着邵选生硬而别扭地把香烟夹在指缝间,杨少华的心战栗了一下。这位从来不沾烟的小伙子也不例外叨起小白棍来了,而且,一支,又一支。他在想什么?家乡,父母,妻子;还是命运,事业,前途?
杨少华问他,“兄弟,你也抽烟了?”
他笑着回答:“要是明天死了,这辈子连烟也没抽过,多可惜!”
杨少华愣了一阵,脸上现出一丝苦笑。
 
 
“有人说我们是傻大兵,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知道喊‘冲啊’,只知道去拼死,大哥你说呢?”
问这话的是一向沉默而多思的徐寿如,他喜欢看书,平时什么都看,什么都想。
 
   “我亏就亏在那套军装上,”刘长林脸上有些怨恨又有些鄙夷,他补充道 :“全新的呢!”
杨少华知道刘长林指的是作为定情礼物送给女朋友的那套新军装,但这段姻缘却因为刘长林到前线而吹灯了。
一套军装值多少钱?
可刘长林是把它作为一个军人的荣誉送给她的。因为这,刘长林曾好几天闷闷不乐。咳,一个军人,在有些人眼里,他死的价值是什么呵!
后来,另一个比他大四岁的姑娘主动寄照片给他,还表示愿意在他上前线前和他确定关系。他高兴了同时又感到心情沉重了。他把她的照片揣在内衣口袋里。   
但是,他没有答应和她的婚事,他要等待着战争结束后凯旋的鼓乐声。
此时,他正热情地吻着那张姑娘的照片,故意发出“卜”  “卜”的声响,把大伙儿都逗乐了。
 
临出发的那一夜,十七岁的刘中华接连给杨少华敬了好几次烟。杨少华一直有些纳闷,小小年纪,怎么养成给别人敬烟的习惯了!
现在他了解到,刘中华是徐州一位铁路工人第二次婚姻的结晶,母亲是位劳动模范。他秀气,稚嫩,听话,干活积极,但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干不好,包括洗衣服。
是啊,十七岁,还是一个需要父母亲照顾的年龄啊!在家里,他连洗碗都没有干过呢!哦,对了!他给所有人敬烟,是希望得到所有人的帮助和袒护。
他是—个生活的弱者,但是,他也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中有一个相应的位置。他所凭借的是另一种所谓的条件:“副连长,我爸妈又给我寄来三百元了!”
 
这些走马灯似跳跃不定的镜头,和眼前的这些忙忙碌碌的情景一起,不断地在杨少华的心中重叠,最后凝聚成了一个清晰的图象:生死对垒。
 
生,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现象呵!宇宙过于浩瀚,人类过于渺小,人生,有多少事要做,即便有三干岁青春,三千岁荣盛,三千岁老成,也无法窥透宇宙之万一,对于本来就短暂的人生来说,每一分钟都是无价的啊!
 
十七岁的刘中华已经和生永别了,刚跨上李海欣高地的吕洪年,也已被抬下去了。这,对于活着的每一个,对邵选,对刘长林,对徐寿如……杨少华,你应该做些什么?
望着,想着,“嚓”地一下,杨少华又点燃了一支红双喜香烟。
 
面对眼前这些尽管做好了死的准备但热爱人生的勇士,他好象此时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作为军事指挥员的他对于部属的生与死是多么重要;他,不仅仅只属于一个自己的他!
 
杨少华开始和邵选认真地审订作战预案:
第一步:保存实力,抗击敌炮火袭击;
第二步:抗击敌步兵冲击;
第三步:组织前沿战斗;
第四步:组织兵力及时封闭突破口;
第五步:抢救伤员,退守坑道;
第六步:配合反冲击,恢复防御原态势。
 
这个方案的中心思想是,决不放弃阵地,因为夺回阵地要比守住阵地的代价大……杨少华对它十分坚信。方案制定后,他向父亲报告:
“在战术上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我现在已经清楚,并制定了作战预案,我还将考虑一些情况,力求出其不意,争取把仗打得漂亮些。
“请你放心,我指挥一个排还是胜任的,尽量发挥我的‘指挥艺术’,把‘军人之家’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请战场这位考官来考验我吧。”
 
 
当然,杨少华并不是盲目乐观。他同时做着另一种准备:
“战争是空前残酷的,但我已有思想准备。一个新中国的军人,只有为党为国效忠的义务。请你们放心,我一定会接受考验,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出身于军人世家的子弟,要无愧于光荣之家的称号。”
 
杨少华脑子里的一个强烈愿望是,在死亡面前,要做一个强者:
“我现在经常读你给我的第二封长信(杭州写),以暗暗地鼓励自己,做一个战争的强者,与死亡抗争。”
 
此时,应该是用于作战指挥的收发报机,却正在紧张地抄收一份空洞冗长的“教育文件”。话务员已经两天没有吃喝,尽管排里规定,全排的用水都要紧缩,要先保证话务员每天有半茶缸的饮水,以保证他们的直接沟通指挥关系的喉咙和嘴巴,但他们怎忍比别人多喝一口!
他们日夜紧张地工作在报话机旁,早已两眼昏花,嘴唇干裂。为了防止干裂出血的嘴唇被凝血粘结,睡觉时他们得咬上一枚弹壳。此时,他们用颤抖的手紧张地抄着,已经抄了厚厚一叠抄报纸了。
而那个没完没了的文件内容,只是要求前沿阵地部队组织一次关于如何树立长期防御思想的学习讨论……
 “关机!”邵选大声命令。
“不理睬它!”杨少华也说。
 
(未完待续)
 
 
文 | 吴东峰  胡松植
编校 | 杨梅
图 | 杨少华友情提供  部分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