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开国将军轶事笔记上将卷(未定稿)
并非正史,亦非小说。如是我闻,姑妄听之。
许世友(1905—1985)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绝似三国张翼德,不输水浒黑旋风。
拾贰
“许司令病了。”金冶说,前几天去看望许司令,他躺在一张特制的沙发上,我叫他“许司令”,他只是翻动了一下眼皮,就合上了,口里微微叹着气。
1985年9月16日,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金冶在南京颐和路接受我采访时,向我透露了许世友将军生病的不祥消息。
金冶说,看样子许司令病得很重了,开始他感到右腹隐隐作痛,经医生再三劝说,到医院经检查和专家会诊,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估计能拖到今年年底就不错了。医生说,许司令上个月到上海华山医院治疗过,他不愿意住院,回来后仍住在中山陵八号。为此总医院专门派了三位医生在中山陵八号轮流值班。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57)
许世友将军病重后,有人劝他至北京三〇一医院治疗,将军毅然说:“不去,坚决不去。”问之何故,许世友将军答:“北京路窄,人多,我吵不过他们。”在上海华山医院治疗,只住了几天院,他没经医生同意就回到上海延安饭店住了。回南京后,人们劝他继续到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他说:“你们想叫我死啊,不去,坚决不去。”他说:“我一生不打针、不吃药,不进医院。”,还振振有词:“你看,中央领导中看哪一个不是进医院死的,不进医院的都死不了。”(58)
1985年10月22日下午4点57分,许世友将军于南京军区总医院十四病区去世,终年八十岁。据云,许世友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完蛋了。”
南京军区宣传部新闻处处长蔡圣广打电话第一时间告我此消息,并转达许世友司令治丧办公室已成立,要新华社派两名记者参加。新华社南京军区记者站确定由我和孙小振(新华社摄影记者)参加治丧办工作。次日,我们立即赶到军区三所50号楼报到,见到了军区新闻处副处长朱争平,由他协调我们几位记者采访。
10月23日下午4点半,笔者作为新华社驻南京军区记者站记者,随同南京军区领导到中山陵八号慰问许世友夫人田普及家人。记得当时前往的南京军区领导有司令员向守志、政委傅奎清、副司令员郭涛、副政委史玉孝、副司令员王成斌、参谋长刘伦贤、政治部主任于永波等。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59)
1985年10月25日吴东峰日记记,中顾委薄一波、王震、宋任穷给许世友治丧办公室发来唁电。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按中顾委秘书长要求,连夜发新闻稿至总社。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回年答复,是否发稿需请示上头。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1985年10月26日吴东峰日记,今天刘回年来电答复;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同日,王震由北京飞来南京,上午到九华山许世友灵堂,代表邓小平向许世友将军遗体告别,并慰问许世友亲属。接着驱车至中山陵五号,听取南京军区领导对许世友追悼大会的安排计划。一整日,与军区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朱争平、新华社摄影记者孙小振随同王震采访。
王震将军传达了邓小平对许世友土葬的请示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王震在接见许世友将军亲属时说:“许世友对党的事业和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立了大功,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陷害毛主席,他保卫毛主席,对他的功绩要有足够的评价,他对‘四人帮’的斗争是坚决的。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同意他土葬,是邓小平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下午,与朱争平一起写新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专程到南京向许世友遗体告别》,并送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永明、南京军区副司令郭涛审定后发总社。
1985年10月27日日记记,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后来,笔者听新华社老记者张剑虹大姐说,许世友逝世后,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很重视,就宣传问题写了一个宣传计划,上报中央。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61)
1985年10月31日,许世友将军遗体告别仪式在九华山南京军区礼堂举行。南京地区的党政军领导及各界代表缓缓走进礼堂向老将军作最后的告别。尽管当时上头有通知“没有特殊关系的人不要去南京”,但参加许世友遗体告别仪式仍有很多,他们是习仲勋、王平、李德生、陈锡联、洪学智、杨成武、陈再道、吕正操等。
是日下午2点,当告别大厅响起哀乐时,原本阳光灿烂的南京上空突然响起了惊雷,接着,乌云四合,大雨倾盆。下午5点,许世友遗体告别仪式结束时,大雨竟戛然而止,云消雾散,古城南京又还原为风和日丽的景色了。夜晚,南京城部分地段响起了阵阵鞭炮声。
1985年11月8日深夜,经中央特许遂其愿,装载许世友遗体的两千多斤重的楠木灵柩车队从南京城悄悄驶出,车队的顺序为:北京吉普、三菱中巴和辆解放牌卡车,经过30个小时的长途奔袭,于11月9日天亮前顺利到达了许世友家乡湖北麻城许家洼(今河南新县)土葬。
整个葬礼神秘而简单,没有鞭炮,没有哀乐,不准拍照,不准录像,除了许世友家人外,参加葬礼的人员严格控制在200人以内。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在墓穴前简单致词。许世友的楠木棺木内装着将军生前最喜欢的物件: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一支猎枪,和一瓶未喝完的茅台酒以及100元人民币。墓地前摆着七个花圈,送花圈的单位有中共河南省委、中共麻城地委、中共新城县委、中共乘马岗乡党委、许家 洼村党支部,还有两个花圈是许世友将军的家人敬献的。
离开六朝古都南京,将军并不寂寞。四周依然是许世友童年时熟悉的:山野里雾气环绕,时聚时散,松树、杉树、金刚栗、山毛榉等把枝枝杈杈刺苍穹,村落、寺庙、水车、关隘等时隐时现,有放牛娃儿骑在牛背上从村中缓缓走出……
魂归故里,母子相依,尽忠又尽孝,其乐也融融。
这里难道不正是最温馨最完美的人生终点吗?
记者云:孙权、朱元璋、孙中山,皆开国元首也。孙中山有中山陵,而民国之先驱廖仲凯、邓演达墓近在眼前,游者寥寥也;朱元璋有明孝陵,而其名将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江国公吴良、海国公吴祯,皆葬于紫金山麓,鲜有人知也;孙权有梅花山,而麾下程普、黄盖、吕蒙、甘宁诸将之墓不可考也?世事沧桑,人心向背,难料也。许世友将军裹尸还乡,魂归故里,忠孝两全,全乡人为其守灵,将军粗中有细也。
(本文始发于2006年1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开国将军轶事》,增订修改于2018年7月 。许世友照片部分作者为邓守智、鲁晓明、孙小振、吴东峰等,部分照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致歉
考虑到种种因素,本文对部分忌讳和暂时不宜公开发表的内容设置以“O”为字节的删节形式,在此为读者带来的阅读不便表示歉意。此举纯属个人忧虑,无关网络检查。
采访对象与参考书目
(57)金冶(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1985年9月16日采访。
(58)李福海,1982年4月15日南京访谈。
(59)吴东峰1985年10月23日日记。
(60)吴东峰1985年10月25日、26日、27日日记。
(61)张剑虹,1989年2月21日广州采访。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