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武汉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刚暴发时,钟南山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是战争状态,是热核级的。”比尔·盖茨也曾说过,未来,流行病是比核武器更大的威胁。
在全国防控新冠病毒最吃紧的时刻,中央作出了防控工作由平时卫生防疫进入到战争状态的要求。而且是一个总体战的战役布局。从救死扶伤的战疫到你死我活的战役,一字之差,变化重大。
从战疫到战役,说明一形势严峻,二时间紧迫,三生死攸关。各级官员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尤其是湖北父母官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大考。如何转变思路,转变作风、转变方法,以适应抗疫总战局的重大变化?
战争学,实际上是最实事求是的科学,也是最灵活机动的科学,是一点也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科学,丝毫也不能够粗心大意的科学。而在这次抗疫中暴露出的一些官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文牍主义等作风,都是违背战争科学最基本原则的东西,是离打胜仗最起码的要求越来越远了的东西。
笔者由此想起了湖北的乡勇,被称为“战神”的林彪。并突发奇想,如果林彪临危受命当上湖北省委书记,他会怎么办?
由此,想起了七十多年前林彪在东北打仗的那些事……
林彪
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
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45年9月,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为了打破国民党独占东北的企图,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立即派遣十万人马,先机进军东北,加强东北的自卫力量,开辟东北根据地。
10月25日,由延安乘飞机到山东的林彪,中途受命,再乘马徒步穿越冀省,辗转而至山海关的再转乘火车到达东北赴任。
10月31日,林彪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
其时,东北人民自治军号称有十万,因分散在各地,林彪所能指挥的部队仅为两个师:山东一师(梁兴初部)和新四军三师(黄克诚部),尚未形成有效战斗力,而此时,国军已派精锐部队突破山海关,进入东北。
11月19日,林彪率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轻便指挥机构进至锦州附近组织防御。21日,军委电示林彪,力求在敌侧后消灭一两个师,以迟滞敌人前进,正面抗击和钳制国民党军进关的先头部队。东北局甚至要求出关部队在锦州,与来势汹汹国军进行一场大决战。但林彪一直在考虑中,他心中没有底。
敌人的情况怎么样?应该如何打?这是林彪到东北战场后急需了解和重点思考的首要问题。
2001年3月29日,时任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团政委的宋维栻在广州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为了争取在东北战场的主动,我们沿北宁路两侧,与国民党军平行而进。”但是,直至国民党军11月26日占领锦州后,林彪仍然没有找到适合战机,向国军发起进攻。
“林彪需要一次火力侦察。”宋维栻与笔者说。
12月1日深夜,林彪获悉国民党军第十三军第八十九师进入锦州以北的上下及台时,当即令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山东第一师向其发起进攻,打响了进军东北的第一仗。
宋维栻仍清楚地记得,2日凌晨,天已蒙蒙亮。他率全团奉命赶到上下及台参加战斗,先头部队已经冲上去,与敌人交火了,枪炮声格外激烈。他在一个便于观察的位置,举望远镜观察前面的战斗情况。
突然,宋维栻看到左前方的一个小高地上,竟有几个人影在活动,隐隐约约,不辨人形。由于此高地正处于敌我交战的中间。宋维栻有点紧张,也有点奇怪。
他立即命令侦察员:“快去看看,前面是什么人?”他万万没有想到,侦察兵回来说,林总带了几个随从在那里。宋维栻大惊,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竟跑到团指挥所前面去了。
笔者也被宋维栻的回忆吓了一跳。
问:“是林彪一个人吗?”
答:“不,有马弁、副官跟着吧。”
问:“师长没有陪同?”
答:“没有。”
问:“旅长呢?”
答:“也没有。”
那时,师长是黄克诚、旅长是彭明治。
这就是宋维栻将军到东北战场后第一次见到林彪的情景:敌我双方正交战激烈,弹雨交织,而林彪则跪于高地举望远镜观察交战全过程。他有时左右转动身子观察,有时盯住一个地方凝视,有时放下望远镜,好像在沉思。
黎明前的林彪跪姿剪影,一直深印在宋维栻的脑际中。宋维栻突然冒出了一句话:“文革中讲林彪怕死,那是胡扯蛋的。”
宋维栻说,林彪平时不理人,也很少下部队视察,但他枪一响就往前线跑。这是林彪的一惯作风。1946年上半年里,在一些战斗开始打响的时候,在一些战役的准备阶段,他都会带领很少的几个人和一个电台,在激烈的枪炮声中,出现在最前沿部队。
宋维栻说,林彪到前线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他主要是观察敌我交战情况,看一个团,看一个营,甚至一个连,是怎么进攻的,怎么撤退的。他边观察边指挥,边观察边调整,边观察边思考。
在上下及台战斗中,林彪冒着枪林弹雨,跟着作战部队跑,不但看清了敌人是怎样打仗的,也看清我军是怎样打仗的。枪一响,他就知道敌人的武器怎么样,我们的指挥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
上下及台一仗,是共产党军队出关后的第一仗,但由于当时通讯联络问题,有四个团的兵力没有赶到,部署缺乏重点,没有切断国军第八十九师的退路,打了一场击溃仗。东北人民自治军伤亡数百人,遂于当晚撤出战斗。
这一仗,无疑给了林彪以很大的启迪。
林彪认为,上下及台战斗为什么打成了击溃战,除了地形不熟悉,部署缺乏重点,没有可靠的根据地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军的武器装备大大强于我军,而我们的攻击队形又过于密集,形成了一面推的战法,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
宋维栻说:“那时我们一个连只有二挺机枪,而国军每个班就有三挺机枪,还有冲锋枪。”
因此,林彪产生了在敌我力量明显悬殊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与敌决战的根本意见。他建议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林彪零距离观察战斗的体验,使他产生了一套新的战术、战法的想法,这套战术的预案已开始在他胸中酝酿。
1845年12月25日,林彪在阜新召开了一个营以上干部的会议,提出了“忍等狠”的作战指导方针和“三三制”、“一点两面”的战术原则,并要求以此教育训练部队。
尽管许多四野的老同志在许多年后的“批林”中把这个会议“软埋”了,但他们的记忆不可能消失。
这套新的战术手段,后来被归纳为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在东北战场上普及到每个连队,有效地克服了红军传统战法上的人海战术、游击战术的弊端。
问题找准了,思路清楚了,方法也有了。
林彪跃跃欲试了。
编后小记:
看不见敌人,看不清敌人,看不真敌人,你如何开枪开炮?如果林彪当湖北省委书记,他一定会在新冠肺炎暴发后的第一时间,直奔华南海鲜市场,不通知,不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亲临现场观察“敌人”。
他首先要弄清:敌人是谁?现在哪里?有什么特点?有多强的战斗力和致命武器?他们进攻我们有什么规律?
如果林彪不弄清这些最基本的打仗要素,他是不会贸然向敌人发起进攻的。
(本文为战疫时期有感而作。)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