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杨少华越战亲历(一)

父与子的对话:“纸上的战场和现实的战场有着天壤之别”
父与子
 
在杨少华面前,本来可以有另一条鲜花铺满的大路,但是,他却偏走上了这么条跋涉艰辛的险途。他,忘不了那个夜晚。
 
 
那是初夏的一个夜晚。借着苍茫暮色的掩护,一辆北京牌越野吉普静悄悄地停放在远离某部营房的公路边。
没有灯光,没有声响,没有人在周围走动。它仿佛有意在躲避着什么。直到传来了一阵越来越近的跑步声,车门才打开,从车上跨下一位身材魁梧的军人来。
 
“爸爸!”来人身影矫健,声音粗犷、清亮。
“少华!”军人的声音浑厚,凝重。他是少华的父亲杨石毅。
父子俩:一个将军,某军军长,戎马半生的老军人,一个“将尾”  (战士们称排长为“兵头将尾”),某部五连副连长,入伍八年的基层干部。
 
夜色朦胧,但是,彼此在对方的脑海里都轮廓鲜明,印象清晰。
 “今天我是代表全家特地来送你上前线的。”
杨少华没有回答。心里话:你不叫我上前线才怪呢!
 
 “你知道,我不便到军营去。”
在杨少华听来,这几乎是一句废话。但在老军人自己,这却是一句有无限内涵的解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将军的头衔也几乎是万能的。杨少华有些感慨。他从小就憧憬当一名军人,做一个将军。世界上,通往将军宝座的道路也许有千条万条,但最直接、最平坦,最有希望的却往往只有一条。只要将军认可,那条大道就会鲜花满缀。
可是,父亲不容许:  “你小子整天混!会打仗吗?”
是的,当兵打仗,天经地义。当将军的父亲不可能代替当战士的儿子,想当将军的儿子也不可能代替已经当了将军的父亲。
杨少华狠狠地点了点头。
 
但是,杨少华常常感到父亲有些过分:一次,他休假回家,数九寒天,火车凌晨四时到站,公共汽车还没有上班。他给父亲挂了电话。父亲的回答和北风一样冷,“你如果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能这样要车吗?给我自己走回来!”杨少华又向母亲求援。可母亲也说:“那怎么行呢?你是几级干部呀?!”
好几次,少华曾气得挺到床上,一边捶胸,一边大吼。但这锻炼了少华的意志和体格。不久,他就明白,我是我,父亲是父亲。
 
于是,他懂得了,为什么在一九七六年十二月,那个十年动乱刚结束,生活刚开始向人们展现出绚丽的画面,而军人的职业却从最吃香的热门开始降为社会末流时候,父亲顺从了自己的意愿,让自己参了军。
不过,父亲让还是士兵的他享受了在当时只有将军才能享受的待遇:在将军的书房里阅读所有诸如关于拿破仑、希特勒、克劳塞维茨、朱可夫、蒋介石等等的军事书籍。
 
杨少华不需要知道父亲是否相信苏沃洛夫的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也不需要知道父亲是否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将军。
他只需知道这一点就心满意足了:父亲不反对自己从军人职业中寻找一个位置。
 
 
因为如此,他获得了多次与将军辩论有关战略战术问题的机会。
不几天前,他们还讨论过步兵反空降问题。
杨少华从航空兵调到野战军,研究了航空兵和步兵两个系列的性质和特点,写了一篇步兵如何反空降的学术论文。杨少华认为,及早发现并歼灭敌空降引导队是反空降成功的关键。因为如果没有空降引导队的指引,就不能了解空降区域空中风和地面风的资料,不能知道空降场的空投点及下降和飘移的距离;因此,打掉空降引导队,就能使空降部队成为聋子、瞎子,发生建制和战斗队形的混乱,由此反空降至少成功了一半。
作为父亲的将军却把它驳得一钱不值:“文章写得太差了!”
他搬出许多资料说明,现在苏美空降兵已发展到“三无”空降作战的阶段,即无空中风地面风的资料,无地面标记,无空降引导队指引,也同样可以实施空降作战。
将军则启发士兵:“现代战争中,反空降作战首要的是要判明敌人的空降企图,特别要警惕敌空降引导队的疑兵战术,实施远距离拦阻,力争做到先到先打。”
杨少华笑了。他感到这是补缺他有限平生的一种特殊温暖。
 
 
只是今天;马上要去迎接的是……
但是,咬咬牙,他忍住了什么。他毕竟自负,他相信,在此之前既然不去走鲜花铺成的大路,炮火连天中也要靠自己辟出既定的路。
 
将军没有注意到这些,或者有意不去注意这些。
吉普车旁,他不作深情的送别,也不作慷慨的壮行,而是和儿子讨论起即将见到的战场和南国山岳丛林战斗的一些战术技术。
 
 
他告诫儿子:前线不是西子湖畔,堑壕不是长廊曲洞,阵地不是花汀柳岸:在战场上,要善于把纸上谈兵变成实战的一枪一弹,善于把将军们的谋略变成战士们的一举一动……
 “将尾”点着头,却在心里想:他虽是将军,到底还是父亲,叮嘱得太过仔细了吧?凭自己的智慧、体力和指挥才能。还怕赢不得一场小小的局部战争!
 
此时,他才恍然震醒:父亲的叮嘱不是没有必要的。纸上的战场和现实的战场有着天壤之别。前线已给他留下第一印象:在这儿,一切都十分困难,只有通向死亡的道路畅通无阻。  
  
(未完待续)
 
文 | 吴东峰  胡松植
编校 | 杨梅
本文照片部分由杨少华友情提供,其版权归原作者,特此鸣谢!
图 | 杨少华友情提供  部分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