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章节导读
◆ 彭大将军临危受命 四路劲旅并进入朝
◆ 人民军误报“黑人团” 彭德怀怒骂“梁大牙”
◆ 梁兴初雪耻打德川 张魁印闯关出奇兵
◆ 雪地飞兵三所里 火海英魂松骨峰
◆ 彭德怀嘉奖“万岁军” 毛泽东笑谈“纸老虎”
 
 
梁兴初雪耻打德川  张魁印闯关出奇兵
 
这是第二次战役前夕。
 
降仙洞38军指挥所里,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来到38军传达彭总的战役部署:集中9个军30个师在东西两个战场发起第二次战役,并以西线为主,集中6个军18个师参战。38军和42军首先歼灭德川和宁远的伪7师、伪8师,之后插向价川、三所里,切断39军、40军正面之敌的退路。
 
粱兴初军长用红铅笔在地图上德川的位置狠狠地画了一个圈。他说:“打德川我们军包了!”
 
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用疑虑的眼光望着他:“我看让42军配合你们先打德川,拿下德川后,42军再打宁远……”
 
粱兴初军长急忙摆手:“不,我们一个军足够了!”
 
韩先楚问:“肯定有把握?”
 
粱兴初答:“军中无戏言!”
 
韩先楚咄咄逼人:“时间?”
 
梁兴初落地有声:“一天!”
 
背靠大同江的德川,有五条公路在此汇合,是麦克阿瑟进攻部队东西虎头钳的支撑点,地位极为重要。我军若攻下德川,既可以使两线美军背后受制,又可以切断东线敌人和西线敌人的联系,虎头钳就散架子了。因此,首战德川,是二次战役的关键一仗。
 
由于38军入朝第一仗没有打好,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严肃批评,全军上下都憋着一股气,非要打翻身仗不可。因此,当粱兴初军长提出要包打德川时,政委刘西元、副军长江拥辉都全力支持。
 
11月24日夜,月亮在浮云中穿行,时隐时现。一支由393人组成的先遣队,人人臂膀上扎着白毛巾,在夜幕里迅如疾风地潜行。
 
为了切实打好德川这一仗,梁兴初军长决定先派一支侦察部队深入敌后,从伪7师和伪8师的结合部插进去,探明虚实,破坏道路,并扼制敌人的突围。
 
先遣队的具体任务是:一是报告沿途敌情、地形,为大部队前进提供可靠情报;二是我军向德川发起攻击后,插到德川南面的武陵里,炸掉公路桥,阻敌南逃北援。
 
先遣队由两个侦察连和两个工兵排组成。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担任队长。
 
先遣队出发前,梁兴初军长和刘西元政委、江拥辉副军长一起接见了张魁印。梁兴初军长直接了当地问:
 
“敢不敢往敌人里面插?”
 
“有啥不敢呢。”张魁印坚定地回答。
 
梁兴初军长分析道:“敌人现在只顾前进,在他们两支部队之间的结合都是有空子可钻的,只要勇敢机智地插到敌后,就完成了任务的一半,下一半就看你们如何见机行事了。”
 
刘西元政委强调:“你们的任务很光荣,你们出去就是我们的耳目,共产党员一定要起模范作用。你们出去是独立作战,一定要掌握好队伍。”
 
张魁印信心十足地说:“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当先遣队准备出发时,“志司”打来电话,明确指示先遣队不准带译电员。“志司”领导担心万一先遣队失败,敌人获得电报密码,将给整个战役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梁兴初军长却故意对着话筒大声说:“先遣队已经出发了,追不回来了。”
 
他知道,先遣队没有译电员,就无法完成任务,对“志司”这个命令他没有执行。
 
梁兴初军长相信他的先遣队员们!
 
晚上八点左右,敌前沿阵地。一道又一道铁丝网,一条又一条战壕,一支又一支敌巡逻队……
 
突然,东边枪炮声骤起,敌巡逻队慌忙奔向东边。说时迟,那时快。早已潜伏在敌前沿的张魁印把大手一挥,两个战士猫腰跑近第一道封锁线。他们用双手拱起铁丝网,300多名先遣队员鱼贯而入,然后一路分成五路,迅速消失在敌前沿后面的茂密山林里。
 
在我军的佯攻掩护下,先遣队顺利地突破了敌人第一道防线。
 
夜十点左右,先遣队翻下山,来到大同江边的古城江渡口。原来这里有座桥,但已被敌人炸毁了。据了解,朝鲜人民军从平壤撤退时在这里修了个水面下桥,但水面下桥在哪里呢?
 
正在这时,四个伪治安人员倒背着枪走过来了。
 
参加这次行动的112师侦察科长周文礼急中生智,用朝语大声说:“休息,脱鞋脱袜,准备过江。”
 
四个伪治安人员以为是自己人,没有理睬,继续前进。
 
可周文礼却心里翻腾得厉害:如果找不到水面下桥,岂不露馅了。当他走近江边时,心中不禁一喜;只见黑糊糊的江面上有一条翻着白浪的直线,一直连到对岸。他想,水面下桥肯定在这里。
 
于是,先遣队在周文礼的引导下大摇大摆地通过水面下桥涉过大同江。
 
午夜二点,张魁印带着先遣队钻进了古木参天的杨柳峰。在这里,他们架起电台,向军部报告了沿途情况。梁兴初将军十分满意,并电告他们:“继续前进,按预定计划完成破路任务。”
 
杨柳峰离武陵还有70多公里。天亮了,他们从高处往下看,只见横贯南北的公路上,敌人汽车来来往往,主要路口的村庄驻着敌军,岗哨来回游动。走大路显然不行,他们决定向东南抄山路走。
 
先遣队员每人用木棒开路,拨开荆棘藤蔓,在深山老岭中艰难攀行,20来里路竟走了四个多小时。天黑时,北面传来了隆隆炮声,德川战斗打响了!
 
隆隆炮声,催促着先遣队加速前进。当他们走出黑沉沉的密林时,突然发现一个大村庄横在面前,村里传出阵阵狗叫声。
 
张魁印估计村里有敌人,果断命令尖刀班进村搜索。
 
郭永泰尖刀班一进村就碰到了伪治安队的哨兵。哨兵首先喝问:
 
“干什么的?”
 
“自己人”郭永泰简单地回答:“有事找你们长官!”
 
那哨兵一听是“自己人”,便点头哈腰在前边领路。当尖刀班走进伪村政权办公室拧开电灯时,敌人一个个都呆住了。他们驯服地交出了全部枪支和弹药。
 
先遣队安全地穿过村庄。
 
当先遣队来到后仙游山的山脚下时,已经是25日深夜了。后仙游峰有1100公尺高,山的那边就是先遣队的目的地——武陵桥。这里通往武陵桥有三条山路,无论走哪条路时间都不够了,而且在路上容易遇到敌人。张魁印决定翻山过去。
 
山脚下一位朝鲜老大爷自告奋勇为志愿军带路。老人带着先遣队员在螺旋式的羊肠小道上奋力攀行。翻过山顶,天大亮了,乳白色的云朵在脚下流动。老人指着山下一个小村庄说:“那就是武陵!”
 
武陵公路大桥横跨两山之间,钢筋水泥结构,约有100米长,沟底很深,因是枯水季节,桥下已结冰。原来这里由联合国军看守,前两天才换成伪军看守。
 
上午九点左右,张魁印下达了炸桥命令。一支侦察队悄悄隐蔽接敌,如神兵天降,全歼守敌。炸桥组扛着梯子,背着绳索,直奔大桥。随着一声巨响,武陵大桥飞上了天。
 
几乎与此同时,从德川溃逃出来的伪7师部队的汽车、坦克,一辆接一辆地出现了。
 
张魁印大声命令:“占领有利地形,展开阻击!” 
 
……
 
——————  未完待续 —————
 
(本文刊于1995年10月成都出版社出版的《东野名将》,欢迎分享,并注明公众号地址,谢绝断章引用)
 
文 | 吴东峰     编校 | 杨嘉敏
图 | 部分来源于网络
 
知情人更正:
 
(1)梁兴初是1947年3月由东野一纵(即后来改番号变成38军的)副司令兼一师师长调六纵队(改番号即43军)副司令兼16师长(改番号即127师)。同年5月李天佑由松江军区司令位置调任一纵队任司令员。万毅改任政委。
(2)一纵队首任司令员兼政委是万毅,不是李天佑。梁兴初任副司令兼一纵师长,李作鹏任副司令兼参谋长,周赤萍任副政委。他们都是一纵队的创始人。
(3)根据上述时间与历史进程,可知梁兴初未在李天佑手下任过师长。
(4)1947年8月梁兴初由六纵副司令兼16师师长的位置上调任东野十纵司令员并负责组建十纵队(改番号后即47军),即担任过2个纵队的副司令员。从师长的位置上直接提纵队司令之说与事实不附。
(5)彭德怀批评梁兴初并不是单纯因熙川黑人团的事情,而是因为38军要拿下熙川后,没有尽快分割包围敌人,将敌退路挡住。其时我军通信手段落后,部队见敌人后恋战而忘记了最终的使命。我第一次战役歼敌15000余人,38军歼敌即占1/3,即5800多人。所以梁兴初当时去参加志愿军战役总结会还是信心满满的。
 
感谢有关知情人对本文之(二)中梁兴初任职情况差错给予全面厘清,同时也感谢梧桐先生在本文跟帖上对上述事实的更正。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