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1997年5月21日,我有幸全程随同张震将军到新组建的香港部队检查进港前的准备工作。香港部队成立于1994年10月,完成组建于1996年1月并向世人公开亮相。张震副主席来视察时,据香港回归的日子只有49天了。整个营区的气氛更是“只争朝夕,不辱使命”。
在我的记忆中,从香港部队成立到组建完成、公开亮相、和平进驻,我曾先后数十次前往采访,少则一两天,多则十余天。记忆深刻的有香港部队成立大会、参加治理深圳布吉河、首次对外开放、模拟进港演练和江泽民、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等领导视察香港部队等活动。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随同军委副主席张震视察香港部队的过程。
那天一大早,我们就跟随张震的视察车队进入驻香港部队深圳营区,张震视察的第一个点就是香港部队“大渡河连”。
那年他已83岁了,他在检查中问连队司务长:“一个鸡蛋有多重?”司务长答:“50克”。张震又问,最大的鸡蛋多少克?最小的鸡蛋多少克?司务长回答说:“最大的有70克,最小的一般在50克左右。”这时我看到,张震将军满意地笑了,他对陪同视察的驻港部队司令员刘镇武说:“这个司务长行,他上街买过菜。”
接着他又问战士,早上吃鸡蛋是煮着吃还是炒着吃。当战士回答是煮着吃时,他又满意地笑了。
张震将军任军委副主席时,要求保证士兵一天吃一个鸡蛋,并规定必须是煮鸡蛋,炒、蒸、煎均不行。有人谓如此规定过于死板,将军回答:“一,煮鸡蛋营养价值高;二,可防止干部偷工减料,克扣士兵的鸡蛋。”
张震将军视察部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喜欢事先听领导汇报,不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计划看,路线走,而是喜欢搞突然“袭击”,直奔某个连队看望战士,与基层官兵聊天。
从大渡河连出来后,驻港部队安排的视察是,参观香港部队的实弹射击演习。张震在广州军区领导和驻港部队司令员政委陪同下健步登上观礼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实弹演习刚开始不久,枪炮声还在响着时,张震就走下了观礼台,自己就直接奔到附近的连队去视察了。他对已经准备好的演练不感兴趣。
当时坐在主席台上的军区和驻港部队领导都被“晾”在台上,我们记者赶紧跟着张震走。在驻港部队某连,张震问连长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连有几支步枪?”“几支手枪?”接着又问:“你的手枪号是多少?”连长支吾。将军说:“我当连长时发的第一支枪的手枪号到现在还记得。”其实,这位连长前面都答对了,就是手枪号没有想起来。张震就是这样在连续的发问中发现问题,检查落实着香港部队官兵的准备工作。
那天我一直跟在张震将军后面,发现老将军每视察完一个连队,有一个自然而然的习惯程序,那就是要和面前的每一位战士握一下手,问几句话。满头银发,和蔼可亲老将军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
快到中午时,张震将军在驻港部队基地召集了一个基层军官座谈会。某部领导发言时,将军突然插话问:“一个战士的津贴费是多少?”在座将校军官皆沉默,竟无一人能答。此时,张震将军话锋一转,说:“旧中国有个军阀,叫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支枪,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小老婆。”在座将校闻之皆面红耳赤也。
香港部队营区内的“倒计时钟”和“只争朝夕,不辱使命”、“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标语,至今仍鲜明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在视察过程中,张震副主席给我的签名本上没有简单地签个名,而是以欣喜的心情写下了“只争朝夕”四个字。我体会,这四个字,既是对香港部队进港准备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更高的要求,更是八十高龄的老将军自我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部分图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