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手记             
塔山,无塔也无山。四纵,就是塔,就是山。
 
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绝对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和兴趣。
 
黑衣、黑裤、黑帽和海带一样的黑脸,就像一团黑乎乎的铁塔在移动,唯独那叼在嘴上的咖啡色雪茄烟,呈现出略微不同的色彩。
 
谁也不会回头看他一眼,因为他的衣着太普通了,太一般了。如果时光之手把他推回四五十年前,人们肯定会把他当成挑担卖菜的菜农,推车扛包的脚力,或者挖山掘井的矿工......而今天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进城走亲访友的老农民。
 
 
1946年胡奇才在东北
 
45年前,当他在秋叶飘零中匆匆地从九股屯走向塔山时,就毫无疑问地成为当时东北战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
 
我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注视着他。
 
国民党“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注视着他。
 
“那是1948年。”
 
此刻,黑衣老人——胡奇才将军就坐在我的面前。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条铁路线,又在铁路线上画了三个由上而下的圆圈:长春、沈阳、锦州......
 
东北战场的态势便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军经过一年的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将东北卫立煌军团正规军四个兵团,合计55万人包围,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
  
“同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辽沈战役究竟从哪儿开刀?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先打锦州,这也是最厉害的一着。如果先打长春,我主力本来就在该城周围和沈阳以北地区,这样部队调动少,长春不仅可以打下,还可以争取消灭沈阳北援之敌一部。但沈阳之敌也可能不敢出来,或者看形势不好而南逃。这样我军打了长春后,还要打沈阳、打锦州,容易在战略上造成平推。而先打锦州,则可断绝长、沈之敌南逃退路,对敌造成关门打狗的形势,便于全歼东北敌人。”
 
“锦州好像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箩筐,一头是东北的国民党部队,另一头是华北的国民党部队。攻占了锦州,就等于从中间折断了扁担,把东北和关内的蒋介石军队分割开来。这样不仅有利于东北战局,也直接为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打锦州的关键是要有效地阻击锦州以南锦西、葫芦岛和锦州以北沈阳两个方面的援兵。”
 
塔山阻击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毛泽东关注着塔山。当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下令东野“首先攻克锦州”时,就明确指出要注意塔山一线的敌援:“葫、锦援敌进得较快,则你们应准备以总预备队加入四纵、十一纵方面歼灭该敌一部,首先停止该敌前进。”
 
蒋介石早就窥视着塔山。“重庆号”乘风破浪,两次运送他亲临葫芦岛,向塔山遥望。他向三军下令:“限于14日黄昏前攻下塔山,否则军法从事。”
 
将军的回忆,引起我的浓厚的兴趣。
 
“您是什么时候到塔山的?”
 
“当时我是四纵的副司令员,司令员是吴克华、政委莫文骅。10月6日、7日,我纵奉命到达塔山、白台山、高桥地区,并连夜筑起工事,积极备战。10月11日,林彪拍来一份急电,要我迅速赶到塔山前线协助12师作战。”
 
“林彪为什么点你的将?”
 
“这要从新开岭战役谈起。1946年,我任四纵司令员时,在新开岭打了一个漂亮仗。此役在东北战场首次全歼国民党一个师,而且是号称‘千里驹'的敌二十五师。战后,林彪在哈尔滨单独找我谈话。林彪叫我到塔山可能就是那时留下的印象。其实指挥员靠前指挥,这是我军的一贯传统。没有林彪的命令,我也会到塔山去。但这也说明了林彪对塔山这个点的重视。后来,林彪又专门派东野作战处长苏静到4纵督战。”
 
林彪对胡奇才将军的器重,给他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灾难。当然,这是后话。
 
面对锦州和塔山两个方面的战事,林彪在踱步思考。不管外面的枪炮声如何激烈,步子总是不紧不慢,不慌不忙。
 
林彪踱步思考的结果,化成了一张张雪片似的电报飞向塔山前线:
 
电报一
 
“锦西以北大、小东山,锦西以南松山街皆为敌阵地,两锦仅距30公里,我军绝对不能采取运动防御的方法,必须采取在塔山、高桥及其西北部署,进行英勇顽强的防御战。必须以死打硬拼,死守不退,抵抗敌之飞机大炮和步兵的猛烈冲击,利用工事沉着地准确地大量杀伤敌人。”
 
电报二
 
“攻取锦州没问题,关键在于你们四纵队能不能守住塔山,望创造模范的英雄顽强的防御战例。”
 
电报三
 
“令四纵副司令胡奇才到塔山一线协助十二师指挥作战,并每天向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发四次电报报告当日敌情,我情,人员伤亡和弹药消耗情况。要用最好的连队守住阵地。”
 
电报四
 
“胡、江、潘并十二师全体指战员:你师在友军的配合下,五天来英勇作战,顽强抗击、打退了敌九十五师、八师、一九八师、一五一师、暂六十二师,在海空掩护下连续猛烈进攻,大量杀伤了敌人,并全部歼灭了打鱼山之敌,保障了我攻锦部队进行充分准备,因而取的了对锦州的顺利突破。你们这种英勇顽强的防御战,是模范的,值得赞扬的,盼你们继续努力,顽强阻击敌人,保证锦州战役的全部胜利和下一次战役造成有利条件。”
......
 
胡奇才将军的回忆,使我的眼前出现了另一个不同形象的林彪。他说:“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与林彪对塔山这个点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挥分不开。”
 
将军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10月10日拂晓,位于西海口的我方阵地打鱼岛失守。天刚亮,林彪就打电话来问是怎么回事,并明确指示一定要把打鱼岛夺回来。打鱼岛阵地丢失,使四纵防守的西海口和塔山村阵地侧后直接受到威胁。如果敌从西海口登陆,就可以不经塔山村,而绕过高桥,直抵锦州外围。
 
第二件事是由于我哈尔滨到锦州的供应线被沈阳之敌在彰武附近切断,炮弹一时无法运来。前指每天半夜在总结一天战斗情况时总感到弹药奇缺。胡奇才将军及时向林彪报告了这一情况,林彪即电示后勤部门,从友邻部队及时调拨一批炮弹以解燃眉之急。胡奇才将军回忆说:“每天清晨四点之前,我们就将炮弹分发到战士手中,战士们高兴地说,这下可好了,足够敌人吃几天啦!塔山阻击仗能够坚持下来,源源不断的炮弹供应是一个重要条件。”
 
有一个小插曲,胡奇才将军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林彪听说前沿阵地死尸累累,臭气薰天时,专门打电话对胡奇才将军说:“我想了很长时间,想出一个办法,你们是不是弄一些香水洒在阵地上。”因胡奇才将军不懂什么叫香水,没有回应,林彪接着补充说:“就是女人头上用的那种水,很香很香!”
 
“总之,在塔山阻击战中,林彪对我们的指挥是很正确、很实际、很具体的。这是事实,也是历史。”胡奇才将军虽然为这样的结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历史是不容许随便涂改的!”
 
 
从四纵纵队部九股屯到塔山前线有十多里地。其时国民党军队已经开始对我塔山阵地进行猛烈炮击。胡奇才将军怀里揣着东总的电报,带着一个参谋、一个警卫员,在炮弹呼啸中一会儿卧倒,一会儿跳跃,迅疾前进,一刻也不敢停留。
 
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将军说:“在战场上指挥员靠前指挥,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即便没有东总的命令,我也会到前线去。但在一份战斗电报中如此特别点一个人的名,在我的军事生涯中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我的心早就飞到了塔山。”
 
胡奇才将军是一位英勇善战的虎将。在红军时期,作为战士和基层指挥员,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曾六次负伤:
 
第一次是在1930年冬,将军在我红四方面军反围剿的一次战斗中,左手被子弹穿透。当时要求轻伤不下火线,他一直跟着队伍没有住院。
 
第二次是1931年4月,敌人出动了10多万的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将军在攻打民团据点大山寨时登城未果,胸部中敌土炮负重伤,经过抢救治疗,四天后才转危为安。
 
第三次负伤是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河南光山县进行的著名的豆腐店战斗。敌人的一颗子弹打中将军的右臂,伤好后右臂伸不直,变成了残废。
 
第四次负伤是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时,任营政委的胡奇才将军奉命截击追堵的敌人。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左腿,从腿肚子斜着钻进,由膝盖骨处骨头缝里穿出。
 
第五次负伤是1933年4月,在四川南江屈家山战斗中,将军头部负伤,晕倒在山林中。后被退守在二线的战士发现,抢救回来。从那时起,他留下了头痛的后遗症。
 
第六次负伤是1935年秋,在四川的巴州战斗中,担任团政委的胡奇才到连队指挥作战,右手被子弹打中。虽然鲜血直流,疼痛难熬,但他咬紧牙关,仍坚持在第一线指挥。
 
弹创累累,给胡奇才将军留下的不仅仅是伤疤,也留下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来自第一线的战斗经验是十分宝贵的。正因为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塔山阻击战中,林彪和罗荣桓都一致同意点了胡奇才的将。
 
1937年5月,胡奇才在延安
 
抗日战争中,胡奇才将军走上了战役指挥员的岗位,曾任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一旅副旅长、鲁中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山东军区第三师副师长。他在沂蒙山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经历了反“扫荡”、反“清剿”、反“铁壁合围”等艰难岁月,组织指挥了攻克沂水城、淄川、博山等战斗。在沂蒙山区至今仍还流传着赞颂胡奇才将军勇敢杀敌的民谣:
 
胡奇才,真勇敢,
指挥八路攻冶源,
打死鬼子三十三,
活捉一个翻译官。
 
1946年10月的东北新开岭战役,是胡奇才将军军事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役,将军指挥的四纵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全歼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二十五师,毙俘敌6000余人,生擒师长李正谊、副师长段培德,缴获山炮5门、60炮几十门及各种长短枪4500支,并击落美制飞机一架。这是我东北战场首次全歼敌美械装备一个师的胜利。
 
胡奇才将军在新开岭战役中完成了由战术指挥员到战役指挥员的飞跃。有关军事专家对此役的评价是:能进能退,进退皆不失主动;有包围有穿插,包围则十倍于敌,穿插则以一当十;既顽强又机动,顽强在攻其一点(关系到全局的点),不及其余,机动在大步进退,伺机歼敌。
 
“林彪对新开岭战役的胜利十分重视。”胡奇才将军说:“新开岭战役后,林彪专门把我叫去谈了一个小时的话,要我好好总结一下这次战斗的经验。当他听说我有头痛的毛病时,还给我开了一张中药方,我记得其中有一味药是五味子。”
 
 
胡奇才将军组织撰写的《新开岭歼敌二十五师总结》上报中央后,毛泽东主席大笔一挥:“此次作战经验很好!”
 
于是,塔山阻击战便向胡奇才将军招手了。
 
(未完待续)
 
文 | 吴东峰  
编校 | 杨梅
图 | 吴东峰私藏  部分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