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油印的《淮海战役歌集》:发黄的牛皮纸封面上首印着红色繁体美术字书名。中间是弥漫着浓郁硝烟气息的蓝色剪影画面,英勇的解放军战士正持枪冲锋,枪刺所向,数名国军作举手投降状。编印落款是“华东军大二总队七团政治处”。
 
当我在灯下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时,心情不由激动起来。此时,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跳入眼帘——“号角”,左下角的落款格外醒目:“梁灵光 2005年11月4日。”
 
2006年2月25日晚,当张旭初政委打电话告诉我梁灵光老省长今天上午去世的消息时,我找出这本诞生于战争年代的珍贵文献,久久地注目着老省长三个月前的题字,心中总是平静不下来。
 
近几年,自转业到地方后经常在不同场合见到梁灵光老省长。老省长是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者,一片白发和两道白眉,点缀在布满皱纹也布满笑容的脸上,如同霜降时期的菊花般盛开。唯一略显独特的是,他喜欢穿西装,很少见到他穿其他便服;他穿西装很讲究,也少见到有重复颜色的西装,领带更是如此。他的神态温良尔雅,气质潇洒大度。当他在某一场合出现时,人们立时一片寂静,即刻掌声骤起。在他身上似乎有一种无形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记得有一次在佛山出席纪念陈毅诞生一百周年的座谈会,梁灵光老省长也到会了。作为陈毅元帅的部属,与会同志都准备了发言稿,有很多话要说,但时间不够,因为一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资格,主持会议的同志感到很为难。梁灵光老省长说:“一个人不能超过十分钟,超过十分钟,我来叫停。”他这么一说,果然在这次座谈会上没有一个人敢超过时间的。
 
也是在这次座谈会上,我第一次听到他谈了自己的身体问题。他说的大意是,前一段时间到福建等地走了走,为福建的一座学校捐募了一些钱。回来后有点感冒,开始医生怀疑肺里有阴影,家里人也好一阵紧张,住院一检查呢,没有问题,“解放了”。
 
我没有想到,当梁灵光老省长讲到“解放了”三个字时,整个会场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要知道,会场上的与会者,有比他资格还老的同志,大部分都是与他资历相差不大的抗日战争干部。可见老省长的声望多么的高,大家由衷地希望他身体健康。
 
 
 
“梁灵光”三个字,不但在地方而且在军队都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
 
投身抗日的归国华侨、解放战争中的军参谋长、建国后首任厦门市市长、曾先后主政闽粤两省的省级主官……不要说战功和政绩,单单是上面的主要经历就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因此我每次见到他,都会不由自主地向老人敬个军礼,虽然我没有穿军装。而他呢,总是笑呵呵地伸出大手与我相握,于是一股暖流涌向了我的全身。
 
3月2日,我在梁灵光老省长的遗体告别仪式上,看到一副对他一生功绩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生动提炼的挽联:
 
海外投笔奔赴国难雄姿英发勇冠三军日寇闻风丧破胆;
岭南主政改革开放经伦济世富彻双赢月华增色去思碑。
 
可以想见,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位穿西装、系领带的马来西亚青年华侨,毅然放弃优裕的海外生活,奔赴战火纷飞的苏北地区,来到新四军队伍中,与战士们一起拿起枪,打鬼子,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
 
也可以想见,当改革开放之初,一位打鬼子、打老蒋的共产党老干部,欣然受命南下,主政广东兼广州市,果断支持当时许许多多被批为“资本主义的东西”,如放开物价、开放农贸市场、引进外资、建立特区等等,那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同样在梁省长的灵堂前,我还记下这样一幅挽联:
 
天灵地灵为人民服务就灵;
日光月光军政文化都放光。
 
海外投笔奔赴国难,岭南主政改革开放,梁灵光老省长的这两个人生亮点,实际上是他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梁灵光为什么灵光?这挽联就是最好的答案。
梁灵光老省长1993年退休。老省长退下来后没有做“寓公”,我们常常在各种场合看到他风尘仆仆、神采奕奕的身影:广州市“申亚”,他献三计:“文明计”、“语言计”、“健身计”;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纪念,他接受记者采访,深情回忆不凡岁月,见证大时代的变迁;南亚海啸,他率数百名老战士捐款;他出席各种他认为有必要的社会活动。他的出席成了一种规格、档次、象征,虽然有时他没有说一句话。
 
记得2004年春节刚过不久的一天,我应邀到广州市九十七中学参加一位癌症患者的演讲会。这位被誉为“百业追星大王”的杨小华的演讲题目叫“我要活得精彩”,杨小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青年学生,年轻心灵不应只有“港台名星”。
 
我没有想到,在这个只有一百多位学生听讲的课堂里,梁灵光老省长就坐在头排。脖子上围着红领巾的老省长和同学们一起观看、聆听、鼓掌,整整两个多小时。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他的行动本身就是无形的号召力,号召全社会都来重视青少年教育问题。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战争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也是梁灵光老省长最为忙碌的一年。下面的记录仅是他参加的有关纪念抗日战争的会议、活动的情况:
 
4月11日,出席在南京召开的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并讲话;
 
4月20日,到江苏启东,参加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召集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老战士座谈会并发言;
 
6月13日,出席广东省为纪念冼星海诞生100周年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举行的“星海之声”万众歌会开幕式暨冼星海作品大型音乐会;
 
6月27日,观看广东省财政厅、省公安厅、省政府办公厅等单位组织的离退休老同志演唱抗战歌曲活动,晚上到广州市星海音乐厅出席由广东省直属机关老年人文体协会和广东抗日老战士联谊会等单位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演唱会”;
 
8月5日,出席广州市文联和广州新四军研究会在湖滨宾馆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诗词联大赛”颁奖大会;
 
8月13日,参加澳门举行纪念抗战专题讲座,向听众介绍了新四军抗战的英勇事迹;
 
8月23日,出席广州新四军研究会召开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慷慨追忆当年的抗战经历;
 
9月4日,出席由广州日报社和广州军区战士报社召开的“抗日老战士座谈会”并讲话;
 
……
 
2005年下半年,梁灵光老省长步入九十岁的高龄,同时身体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明显消瘦情况。张德江书记知道后非常关心,要他住院检查。老省长一面住院检查身体,一面继续奔忙着各种形式的抗日战争纪念活动。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们广州市文联和广州新四军研究会主办的“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诗词联大赛”颁奖大会。会议确定8月5日在湖滨宾馆举行,当时我负责联系会议嘉宾,当然第一个人选就是梁灵光老省长。
 
我们通过张旭初政委与梁省长联络,想不到梁省长很快就回电话欣然应允。张旭初政委告诉我,梁省长对他说,正在住院,每天上午要挂吊针。你们先开,挂完吊针后一定赶来参加。8月4日晚,张旭初同志突然打来电话说,梁省长8月5日上午还有一个重要活动,可能来不了了。但到了8月5日上午9点半,梁灵光省长秘书又打来电话,说老省长对安排进行了调整,还是决定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这天上午十点,梁灵光老省长身着笔挺的银灰西装,系着红色领带,准时出席了颁奖仪式。我清楚地看到,站在主席台上的梁省长高兴地为一位印尼诗人颁发奖状,那伸出的消瘦的右手臂上仍贴着一块刚打完吊针留下的白胶布。
 
2005年11月4日上午,我有幸出席了由广州新四军研究会在金鹰宾馆主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敬老会。在这里我又见到了我们敬重的梁省长,但没想到这竟是我和他的永诀。
 
当时的情景如同昨日,依然历历在目:出席敬老会的嘉宾都是年过花甲、白发苍苍的老同志,而被誉为寿星的是34位85岁以上的新四军老战士。其中有开国老将军宋维栻、姜林东;广东省委老书记王全国;老红军廖忠诚、范希贤(叶剑英的警卫员);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陈星大姐、粤桂边纵队老战士李林林、印尼归国老华侨徐明,等等……一位位都是“功勋卓越,威名高扬”的重量级人物。
 
在这三十四位老寿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梁灵光老省长了。也许是组织者的有意安排,这一天正是梁省长的生日。当身着黄色西装,精神奕奕的老省长站起来代表三十四位寿星“致答谢词”时,台下响起了一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我看到许多老同志眼中都闪耀着难以抑制的泪花。因为大家都知道,对于八九十岁的老人,像这样的聚会,聚一次少一次;像这样的见面,见一次少一次。他们由衷地希望老省长健康长寿。
 
梁省长的答谢词平和而有力: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我们都已步入人生暮年时期。85岁,90岁,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不经意间便从顽童变为了寿星。然而我们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战士……”
 
又是一阵更为热烈的掌声。
 
不知是受会场气氛的感染,还是某种预感,或者是由于长期记者生涯的习惯,在敬老会结束后,我主动搀扶着老省长步出会场,走进电梯,再走出电梯,进到宴会厅。
 
我说:“老省长,祝您生日快乐,祝您身体健康!”
 
他乐呵呵地说:“我还可以打网球呢!没什么大问题。”
 
我有点意外:“打网球?”
 
他说:“我要把网球打到底,打不动网球了,再转打高尔夫球。”
 
听了他的回答,我由衷地为他的身体状况而高兴。
 
在宴会厅的餐桌上,我拿出这本“华东军大二总队七团政治处”油印的《淮海战役歌集》递给梁省长看:“这本书你见过没有?”梁省长仔细翻阅着回答说:“没见过。里面的歌我唱过,现在记不起来了,很宝贵啊!”
 
我向老省长要求:“能不能在上面签个名?”
 
老省长很高兴地拿起笔,略作思考,在扉页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号角”两个大字,并在左下角郑重地签上了姓名和时间。想不到这竟成了老省长送给我的绝笔!
 
“号角”——战斗的号角,进军的号角,不息的号角。
 
我想,这不正是梁灵光老省长当之无愧的称呼吗?
 
(吴东峰记于2006年2月25日晚。原创版权,谢绝断章摘编,全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 | 部分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