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谨以此文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广东战役是怎样打响的?
 
有哪些部队参加了广东战役?
 
林彪和陈赓在打广东战役中有什么分歧?
 
参加广东战役的开国将军有多少人?
 
2018年7月22日上午,笔者在广州文艺市民空间,为广州市民作了一场《参加广东战役的开国将军们》的主题讲座。
 
主持人飞翔——一位刚退役的女军官的开场白就是上面几个问号,
 
令我感到既有压力,又有挑战。
 
01 开课啦
 
这次报告被安排在289广州文艺市民空间。
 
在喧嚣的广州市中山中路,有一处极有文化的安静去处。这里翰墨飘香,丝竹悦耳,每至周日,都要举行一次较高层次的文化讲座,唯此德馨。
 
它叫289艺术园区,也叫广州文艺市民空间,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挂在它大门口右边的馆名“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体现了创办者们对传统文化的守望与突围的心态。
 
这个背景荧屏我很喜欢,它是广州文化市民空间文化艺术统筹团队在昨夜12点后才突击出来的。真的很感谢他们!
 
广州这座城市,历史并不悠长,但到了近现代则异常丰富多采。《参加广东战役的开国将军们》这个题目,是我到广州定居后,在采访广东的开国将军过程中逐渐酝酿定型的。
 
坐在前两排的是一群特殊嘉宾。我采访过的开国将军们的后代们——他们是:
 
开国将军李化民之子李炎夫,黄荣海之子黄向南,毛和发之子毛穗、之女毛宁,相炜之子相光海,吴纯仁之子吴晓春、吴晓光,张实杰之子张东军、程世清之子程鹏等。
 
参加过广东战役的广州军区老领导单印章之女单小英、徐芳春之子徐北婴,还有许多四野后代:郭惠兵、王大文、顾涧清、郑强、石琳、陈东......
 
他们的心情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这张广东战役进军要图,是一位朋友的收藏品《四野图册》中拍下来的,据说是1951年10月由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编印的,难得一见哟!
 
我喜欢找最原始的资料来对照历史,后来者的书写虽然全面详尽,但我总怀疑会叠加许多主观性的东西。
下面这段话,是军史文本中比较早的对广东战役的概括,比起百度等搜素的无数词条要简约得多。时间、地点、部队、经过,清清楚楚,而我们的后人总是喜欢在原生态的历史中增加,或者删除一些内容。
 
1949年10月2日至11月5日,解放军由赣南地区分左路(15兵团),右路(4兵团)、南路(两广纵队、湘赣粤边纵)等三路,对粤境敌发起全线攻势,十月初旬,进至曲江、翁源,英德之战,敌全线溃逃,我各路军兼程急进,于14日夜进占广州后,乗势分路追歼逃敌,至11月5日止,终将敌之主力大部歼灭于阳江地区。
 
是役历时3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1700余人,歼灭国民党军余汉谋部主力6.2万余人,解放了除钦州、台浦(今均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和雷州半岛以外的广东大陆,为尔后解放广西和海南岛创造了有利条件。
 
讲到这里调动了许多听众的兴趣,在下面议论纷纭。研究一场战役只谈一面,而不谈另一面,肯定会有问题的,可惜的是我在这方面没有研究,只能留给陈予欢先生了。会后有人对我说,广东战役涉及那么多国军大佬,为什么没有人把它拍成电视片呢?我也一脸的茫然。
 
后人往往误把解放广州当成广东战役,所以很多人对广东战役知之甚少。解放广州,是广东战役的重要部分,但绝不等于广东战役。因为据亲历者说,打广州时,国军已弃城而逃,“广州市已成真空状态”。解放广州的重要战斗,都是在广州外围打的。45师、127师、128师、132师等部队都在广州外围打过仗。
 
 
广东战役是四野打的,还是二野打的?这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四野史专家郭惠兵给我发来许多当时的电报,看一下电报就明白了。最高指挥是林彪,毫无疑问。
 
广东战役可分两大部分:一是解放广州,四野十五兵团主打,二是阳江追歼,二野四兵团主打。阳江追歼战斗,在广东很少有人提及。这可是14军军长李成芳中将的得意之笔,也是14军打的一场经典奔袭追歼仗。
 
1949年10月,在广东战役中,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在广东省阳江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追歼战。战役从10月18日打响到26日结束,由广州逃跑之余汉谋部第21兵团部及第39军等部全部被歼,其中被俘2.7万余人。
 
二野部队在奔袭广州时,接到上级命令,没有进城,就直接奔阳江而去,时任127师团政治处主任的单印章说:“二野部队到了广州,但没进广州!”
 
 
要弄清参加广州战役的开国将军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广东战役指挥架构和参加广东战役的部队情况。
 
最高指挥:林彪、邓子恢
 
一级指挥(兵团级):叶剑英、陈赓、邓华
 
二级指挥(军级):13军、14军、15军及两广纵队、华南分局部队
 
三级指挥(师级):第37师、第38师、第39师、第40师、第41师、第42师、第43师、第44师、第45师、第127师、第128师、第129师、第130师、131师、132师、157师、两广纵队各部、华南分局各部队。
 
文革中,有人写书说,时任二野四兵团的陈赓,在打广东战役时,与林彪产生了矛盾。其实,他们的分歧,完全是互补的战略意见表达。后人喜欢扩大矛盾,以编造一些戏说的伪历史。
 
望着眼前的三位广东战役指挥员,令人顿时肃然起敬起来。
 
一级即兵团级指挥员还有赖传珠、郭天民、洪学智、刘志坚、萧向荣等。
 
硝烟散去,寰宇安详,动乱过后,繁华再现。而此时,将军故宅,则人去楼空也,但他们的名字依然在历史星空中闪耀。
 
在这里,我不但标注了他们的军衔,还特意标注了他们获得的战斗勋章,因为在评定他们的战功时,我认为,军衔比职位客观,勋章比军衔客观。但要把这些搞清楚,足足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但这还不能保证百分百正确。如有错漏,欢迎知情者留言更正。
 
二级指挥员,都是各军的军头们,他们有周希汉、陈康、李成芳、秦基伟、李作鹏、方强、谭甫仁、吴富善等等,都是55年授衔的中将们。
 
第一位戴墨镜者,就是李作鹏,外号“李瞎子”,曾经的“xx死党”,43军军长兼127师师长。讲到这里,我突然大悟,对于这批开国将军们,难怪我们会有久违了的感觉,因为他们大部分是四野战将,或多或少都有过“问题”。
 
据笔者查证,秦基伟率领的向守志、崔建功、张显扬、聂济峰、张蕴钰、车敏瞧等上甘岭著名战将,也曾经参加了广东战役,他们当时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5军。
 
我的几点认识: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党史军史上,对广东战役的意义认识并不到位,在大量的史书上只是廖廖数语,一笔带过。我认为,广东战役的意义,不是在于打了多大的仗,攻占了多大的城市和地区,消灭了多少敌人,而在于在机动灵活地打出了属于它自己的既无大的伤亡,又非和平解放的广东战役模式。
 
一、广东战役,特别是15兵团两个军先头部队攻占广州,以强大的军事压力与少数武装力量的穿插进攻,宣告了国民党最后一届政府(而且是民选政府)的彻底垮台。解放广州,是国民党最后在大陆失败的标志性事件。
 
二、广东战役,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特别是四兵团14军主打的阳江歼灭战,有效地分割了国民党粤系集团与桂系集团的联盟,为最后解放全中国创造了先决条件。
 
三、广东战役的意义,还在于它在华南地下党、两广纵队和华南各地方部队配合和努力下,广州市及大部分城市,在战争形式下和平地保存下来。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对老百姓没有太大的损失,这是广州市的福祉,也是广东省的福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四、在广东战役中,分别有两个兵团、五个军、十多个师的兵力参加了广东战役,至少有100名以上的开国将军在广东留下了足迹。什么事情都可能被遗忘,但流血牺牲的事是不能也不会被遗忘的。他们是为战争立下功勋,也为和平做出贡献的将军,他们的故事,是广东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以上文字全部原创,引用请注明本人公众号)
 
孙子兵法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我认为,林彪在广东战役中用的“上兵”。
 
图 | 部分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