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969年夏,当兵才一年的我接受了一个“特殊任务”,我和我们班(五四一团炮三连侦察班)被安排到南京九华山军区三所十一号楼执勤。所谓执勤,既不站岗,也不放哨,就是在十一号楼楼上过道值班,坐在一张小桌前,不准下面的人上来,也不准住在楼上的人下去,我们看守着楼上十几间房子的动向,房子里住的都是“文革”中被打倒的江苏省党政军“走资派”、“反革命分子”等。
 
就是在这栋楼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大名鼎鼎的王平将军。
 
其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时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王平,可以说是“威风扫地了”。他住在靠西南的房间里,室内仅一床、一桌、一凳。王平个高干瘦,胡子拉碴,穿着圆领汗衫,粗布裤叉,日日写检讨不止。吃饭要排队,上厕须报告。大澡堂洗澡,由带队统一口令:“脱衣服”、“下去”、“出来”。
 
当时,我对王平最深的印象是,每至星期日,王平的囚室就会热闹起来,因为他家的六七个子女,都会来看他。笔者看到,也就是此时,“走资派”王平才露出和蔼的笑容,一点也不像“坏人”。
 
在开国上将中王平职务并算不高,名气也不算大,但他的威望则很高,虽然是政治干部,但能文能文,有一言九鼎之气派。
 
1975年,王平将军复出工作,先后到军委炮兵、武汉军区和总后勤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他根据叶剑英、邓小平的指示,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作了坚决的斗争,冒着再次被打倒的风险,整顿部队的作风纪律,落实干部政策。
 
武汉军区二十军防化连,江青“批林批孔”之试点单位。“文革”中,红极一时,人人趋之若鹜。
 
有一天,时任武汉军区政委的王平将军至二十军视察,经防化连,军领导特别提醒将军,此乃防化连。将军闭目佯装未闻,车过之。次日出车,又经防化连,陪同者又提醒,是否到防化连看看?将军淡淡一笑,无动于衷。又一日,将军车三过防化连,秘书小声附将军耳说:“首长,这是江青抓的点,不下车看看恐怕不妥”,将军依然不发一言,车又过之。
 
事后,有人状告王平,三过防化连而不入,与江青唱对台戏。王平将军耸耸肩回答:“小题大作,不予理睬。”
 
不久,江青一封亲笔信送防化连,官兵敲锣打鼓,学习讨论,并将信连夜送武汉军区。王平将军接信后,沉默无语,搁置数日。有常委建议:“政委,我们是否给江青同志回个信?”
 
将军问:“回信说什么?”
 
答:“以军区党委名义,感谢江青同志对部队的亲切关怀。”
 
将军不悦,说:“江青同志并未在军队担任职务,她给一个连队写信,也值得军区党委兴师动众?”该常委无言以对。
 
1976年10月,毛泽东逝世,全国各省、各军区都发唁电,按习惯应对江青表示慰问。武汉军区发的唁电却只字未提江青。报纸发表后,各大军区唯有武汉军区未提江青名。
 
其时,军区领导层议论纷纭,有人建议再给江青补发一电报,王平将军则耸耸肩,说:“不提江青好。不提,江青还高兴呢。说明她是党中央领导人,把她放在家属位置或者还不高兴呢。”
 
武汉军党区办秘书孟军言此感慨说:“王平将军四两拨千斤,这么大的事竟被他轻轻地放下了。”
 
这些私下里流传的故事,使我对昔日看管过的“走资派”王平油然而生敬意。没想到时隔十七年后,我又一次见到了王平将军。
 
 
1996年初春,我时任新华社军事记者,为纪念长征六十周年,被派往采访王平将军。将军居北京东钓鱼台,其宅为一栋青楼,富丽堂皇,花木掩映,真今非昔比。将军银发后掠,红光满面,与我们侃侃而谈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采访结束时,我才与老将军谈起当年在南京军区三所看押他的经历,谈及往事,将军感慨万端。当我向王将军提出敬请墨宝时,将军即走进书房,磨墨提笔,问道:“记者同志,写什么啊?”我说“请便,请便。”将军略加思考,说:“我们一起在南京住过。就写‘天翻地覆慨而慷’吧!”
 
我说:“太好啦!”
 
于是,将军兴之所至,奋笔挥毫。
 
 
图 | 部分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