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萧克将军,圆脑,高额,瘦长个,剑眉上扬,双目清澈。将军沙声细语,谦和有度,学识广博,百战之身不失儒雅风采,千军之帅仍具书生意气。
 
这是我1996年3月19日,在北京萧克将军宅,采访萧克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谓萧克将军为“军人学者”,“因为他有着许多精确的事实和数字”。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谓萧克将军是“一个善于思考、有学者风度的人”。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谓萧克将军:“思维如箭一般的敏捷而尖锐,蕴藏着一种令人生畏的力量。”
 
萧克当时无疑是开国将军中资格最老者,早在1936年,他就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总指挥是贺龙,政委是任弼时。在当时他的职位可以说高于以后的多数大将,甚至可以与个别元帅相比。
 
1927年8月1日,萧克将军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他是这样回忆南昌起义的:“原计划三点起义,但不到两点就打起来了,一听枪响,我们就赶快跑出去打,到了第二天早晨仗就打完了。”将军实事求是,不虚写一字。
 
南昌起义失败后,萧克将军逃回家暂避数日,继续追寻朱德部队,不遇。将军与两好友于宜章组织农民梭镖队,举大刀,擎长矛,分田地,打土豪。
 
萧克将军回忆,1928年3月下旬,将军率部由宜章出发,登五盖山,东进资兴龙溪洞,与毛泽东率领的三十一团不期而遇。将军言,其时双方都打红旗,见面如见亲兄弟。大家闻知是毛泽东带的“大红军”(当时农军对主力红军的尊称),欣喜若狂,欢呼雀跃。
 
1944年,萧克将军到延安,毛泽东忆及与将军龙溪洞会面情景,问道:“你们那时有多少人?多少枪?多少梭镖?”将军一一答之。毛显激动状,挥手向前推说,“揭竿而起!”
 
“文革”中,有宣传言毛泽东与林彪在井冈山会师,萧克将军闻之默然。有人调查井冈山会师情况,将军只言朱德、陈毅与毛泽东会师,只字不提林彪。家人提醒还有林彪,将军说:“林彪参加了南昌起义,但不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那时像林彪这一级干部多得很。”
 
萧克将军在红军时期,就是文学“发烧友”。
 
1937年5月,萧克将军在战火中伏案创作长篇小说《罗霄军》,约两年,得初稿。该书稿四次修改,两次失而复得,未出版即被批为“大毒草”。是时,将军申辩,这只是初稿。批判者说:“要的就是初稿,初稿可以反映你的灵魂。”
 
1988年,将军重新修改后的小说以《浴血罗霄》名出版,轰动文坛,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之后,将军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介绍人是夏衍。
 
萧克将军与胡耀邦为旧交。抗日战争中,将军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时,胡耀邦任属下四纵队政委。胡耀邦任党中央总书记时,有人劝萧克:“耀邦是你的老下级,应该去叙叙旧。”将军回答:“不去,不去,没什么事去干啥?”其时将军虽与耀邦常于会议上见面,但从无单独交谈。
 
胡耀邦退职后,萧克将军才将他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送给耀邦,胡耀邦彻夜阅读,有感于萧克的经历和人格,挥毫赋诗一首答萧克将军:
 
    寂寞沙场百战身,
    青史盛留李广名。
    夜度将军罗霄曲,
    清香伴我到天明。
 
 
萧克将军七十岁后,初学书法,每晚伏案练笔两小时,尤讲究以心正、身正、笔正、纸正为标准姿势,苦练不辍。将军书法擅长行草,博采众长,流畅朗秀。书后墨迹未干,均以夹子夹挂于横贯书房之铁丝上,故将军书房长年宣纸飘飘,墨香阵阵。
 
就是在这个极普通简单的书房里,萧克将军不但接受了我的采访,还给我写下了“求实”两个大字。记得当时,老将军一边研墨,一边挥毫,一边对笔者说:“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求实,做人要老实,说话要真实,写文章要扎实。”
 
这正是萧克一生的写照,也是他对我们晚辈的谆谆教诲。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