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940年3月,中共中央为增援新四军在淮北、皖东和苏北的抗日斗争,打退国民党向新四军的进攻,命令八路军调遣部队南下。这是中共中央为实现“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作出的重要部署。
根据中央的指示,1940年5月,时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委的黄克诚率第三四四旅、新编第二旅及教导营,共1.2万人,由晋东经冀鲁豫边区南下支援新四军作战。
 
 
1940年6月下旬,黄克诚率领的这支人数最多的八路军南下部队,在豫皖苏边区与彭雪枫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的第四纵队,彭雪枫为司令员、黄克诚为政委。正当黄克诚部与彭雪枫部合编完毕,准备在中原作战时,他接到了刘少奇的来电,要他作东进准备,“二十天后派三个团过津浦路活动”。
 
三师官兵奉命继续南下,于8月7日到达皖东北。黄克诚与皖东北中原局刘少奇同志会面后,研究了苏皖地区各部队的统一编制、统一指挥问题。决定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所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
 
1940年10月2日,黄桥决战打响,为了驰援黄桥决战,黄克诚率三师主力于4日开始行动,南下阜宁,向盐城挺进,以增援陈毅。虽然未能赶上黄桥决战,但在苏北东台白驹镇狮子桥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部队会师。这是新四军陈粟部和八路军黄克诚部的意义深远的重要会师。不但把八路军、新四军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也为以后新四军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2年2月在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统一改编为新四军,共七个师加一个独立团。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所部原一、二、三支队依次改编为第七、八、九旅。第三师还同时兼及苏皖军区。新四军三师在这一阶段转战于盐阜、淮海、淮北、淮南等战场,担负着坚持苏北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
 
新四军三师组建后,在黄克诚的领导和指挥下多次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
 
1941年7月粉碎日伪军1.7万余人对盐阜地区的大规模“扫荡”, 经我苏北、苏中军民协同作战,共歼日伪军3800余人,击沉敌装甲汽艇30余艘,粉碎了日寇“扫荡”。
 
1942年底至1943冬,是苏北抗战斗争最艰苦的阶段,日寇集结重兵,先后对我淮海区和盐阜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1942年11月,三师粉碎日伪军5000余人对淮海区“扫荡”;1943年2月至4月,又在反扫荡中歼日伪军1800余人,拔除日伪军据点五十余处,粉碎了日伪军2万人的拉网式扫荡。
 
1944年春起至9月,我军对日伪军发起攻势作战,共歼日伪军3000余人,同年12月又歼日伪军1000余人。1945年9月,第十九旅和地方武装一道攻占淮阴,歼伪军8000余人;第七旅、第八旅攻占淮安,歼伪军5000余人。
 
新四军三师转战华北、华中战场,共作战4700余次,歼敌伪顽60000余人,部队由二万余人发展到七万余人(包括主力和地方部队)。当时的新四军领导刘少奇、陈毅对三师部队评价甚高。华中局在1941年7月,向中央报告《新四军各师组织及工作概况》中指出,“三师的战斗力较强,部队充实,除九旅外,每团平均有二千人以上,基本上保持了过去的优良作风和制度,尤以政治工作能深入与反映部队的问题,保证一切,每一号召能很快地动员起来,自上而下地去推动执行”。
 
1945年4月,新四军政治部对三师的政治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三师部队政治工作有很多优点,表现在保持和发挥了我军之优良传统作风,及雷厉风行的精神,政治工作制度在部队有巩固的基础。”1943年3月18日发生在淮阴刘老庄的战斗,就是三师模范政治工作的一个必然成果。当时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为了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遭遇了千余日军合击。他们顽强坚守阵地,直至弹尽粮绝。最后以肉搏战结束,四连,82位干部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未受损失。三天后,当地群众在刘老庄为他们立了高五丈的纪念碑。朱德总司令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高度赞扬刘老庄战斗“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1942年,在抗日战争敌我斗争最艰苦的时刻,苏北实行主力地方化,两年多时间,三师十旅由3200余人发展成两个旅1.5万人;七旅、八旅主力也扩大了两倍,共开辟了拥有4.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和800多万人口的解放区。
 
1945年10月,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所属部队共3.5万余人,分作两个梯队开赴东北。
 
1946年秋天,刚刚被任命为东北任命自治军总司令的林彪,能够调动的全部武装力量很少,他身边只有来一个连也难应付的警卫排。林彪曾自嘲自己是“光杆司令”,说那些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部队,比指挥联合国的部队还要难。
 
正在这时,三师来到了东北。黄克诚当天就到红螺山与林彪见面。宋维栻将军回忆,两位井冈山的老战友谈了一夜的话。黄克诚见过林彪后也特别高兴,他对宋维栻说:“林彪来东北了,林彪来东北指挥,我们肯定能打胜仗。”
 
 
从此,在东北战场上,三师与其他部队组合,演革成东北民主联军及以后的东北野战军的几个主力军:
 
新四军三师第八、第十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也就是后来的第三十九军;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与山东八路军第七师合编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陈光、副司令员杨国夫),也就是后来的第四十三军;
 
新四军第三师的三个特务团加上地方武装一部分,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也就是后来的第四十四军。
 
新四军第三师各旅均有部分部队抽出,分别与东北当地抗日武装组合,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十二纵队(司令员钟伟、政委袁生升平),也就是后来的第四十九军。
 
 
可以这么说,黄克诚创建的三师不但曾经是红军的“老祖宗”,而且是东野几个主力军的骨干队伍,为解放东北和解放全中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东峰整理)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