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张旭初,1928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青伊湖镇,1944年9月加入新四军,曾任一二七师营教导员,原解放军体育学院训练部政委、广州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潜志集》、《无逸集》、《砥砺集》、《秋水集》、《他山集》等五本诗词专集和主编《苏北抗日烽火》、《军旅足痕》等文史共120万字。
 
 
大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我有幸采访了宋维栻、王东保、黄荣海、魏佑铸、吴纯仁等一二七师的老一辈战将们。由此认识了他们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也认识了一二七师这支部队非凡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那时一二七师凡有老同志聚会的活动,我大多都荣幸地应邀参加了。
 
开始是一二七师的活动,后来是新四军研究会的活动(新四军研究会成立后,一二七师老同志因为它的前身是新四军三师而都成为研究会三分会成员)。在这些活动中,经常可见到一位身材高大,风度儒雅的老同志的身影,他与其他老同志不同,举止彬彬有礼,谈吐温文尔雅。
 
尤其是每次活动中,他几乎都要吟诗一首。有事先准备好的,也有当场创作的。我不懂音韵之学,但从他所吟诵诗词的内容上,我感受到这是一位很有文化涵养的老同志。
 
他就是被称为军中“大秀才”的张旭初政委。张政委是苏北沐阳人,少小离家抗日,戎马一生,在离休后渐入老境时,发而为文,专攻诗词,追随前贤,浸润千年典籍,日夜进修不暇。如今已成为著名的学者型的军旅诗人。
 
 
 
 
在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中,张旭初任营教导员,辽沈战役胜利后,在总结庆功大会上,年轻的张旭初乘兴吟诗一首:
 
我营志士斗志昂,
攻取铁岭战沈阳。
火线立功全家喜,
人人夸咱好儿郎。
 
从此,他在部队里就有了“小秀才”的美誉。
 
张政委的诗作,有的写得气势雄浑,深沉遒劲,有的写得流畅轻快,潇洒隽永,并形成了自己刚健中见婀娜的艺术风格。
 
 
记得2000年5月,张政委的第四本诗集《秋水集》出版。原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省长梁灵光、广州军区代司令员刘存智等老同志出席并讲话。那一天,张政委激动感奋,当场向大伙儿吟了自己写的一首七律诗《戎马回眸》:
 
浴血江淮世几更?
且随水草继征程。
平津江沈连城克,
衡宝荆沙并辔行。
桂岭边陲燃越火,
珠江崖岸对葡兵。
枕戈寝甲关山月,
不待荒鸡为我鸣。
 
四野大军进关,由平津而渡江而衡宝,一直到广东、广西解放,这首诗场面宏大,创作难度可想而知。张旭初政委巧妙地用七律的形式,以“连城克”“并辔行”“燃越火”“对葡兵”几组蒙太奇的画面,把那场南征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音律铿锵,画面逼真,诗味浓郁,无一大话空话,都是作者记忆深处形象生动的场景。
 
在一次广州抗大校友会的聚会中,作为在场最年轻的校友,八十高龄的张旭初政委填《鹧鸪天·熔炉洗礼》词一首,为这次抗大校友会助兴:
 
四海菁英集一堂,
油灯茅舍地为床。
熏熏暑气推兵演,
瑟瑟寒风读典章。
萦梦寐,沐朝阳,
苍穹揽月志弥刚。
风云变幻寻常事,
伏虎终将夙愿偿。
 
1944年8月,年仅16岁的张旭初被推荐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学习,在这首词中为我们呈现出抗大学员生机勃勃,天天向上的革命情趣,当年如饥似渴寻人生真谛的情景历历在目。
 
张旭初政委晚年写诗填词还度曲。
 
好像在一次小范围的集会中,张旭初政委乘兴站起来,为大家念了一首曲《越调·天净沙·战荆沙》:
 
长江九派三峡,
大军千里荆沙,
子夜繁星灯塔,
雄师南下,
乘胜横槊天涯。
 
与此同时,他还认真地把曲后的注也读了一遍:“1949年7月15日,我部解放荆州、沙市,乘胜横渡长江。”
 
当年,随四野大军南下的张旭初政委以营教导员的身份参加了解放荆州的战斗。此曲写得既是战荆沙后的实景,也是胜利者心境的自然流露。字字珠玑,意境辽阔,堪为精品之作。如非亲战者,就算搜索枯肠,在此也无法“吟安一字”。
 
如诗人生,人生如诗。这是张旭初政委晚年的不懈追求。
 
为了学诗,他离休后通读了《杜诗全集》今注本120万字,集中精力阅读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唐诗宋词元曲精品合壁》和司徒空等人的诗词理论著述等,由是诗艺日精,渐入佳境,吟诗度曲,其乐无穷。
 
张旭初政委离休后,以诗词的形式记下了有声有色的往昔,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当下,先后出版了《潜志集》《无逸集》《砥砺集》《秋水集》《他山集》等五部诗集。他的诗词作品得到了老同志王首道、刘宁一、张爱萍、李真、任仲夷、梁灵光、史进前、宋维栻、叶飞等老同志或题签或作序,也得到了黄天骥、曾扬华、吴国钦、洪柏昭、朱帆、梁鉴江等诗词界专家、学者的好评。
 
认识张旭初政委后,有机会和他交谈,聆听他的教诲,才知道他的知识之丰富,视野之广阔,思想之深刻,都超乎了我的想象,并使我受益匪浅。
 
张旭初政委是军人,诗人,更是革命者。军人不必深刻思考,他们只需执行命令,而革命者则是以思想履行军人使命。诗人往往更为理想,浪漫,而革命者则是理想的清醒实践者。张旭初政委是军人风范和文人气质相融合的革命者。
 
张旭初政委12岁当儿童团员,16岁参加抗大学习,当教导员时跟着前卫排打冲锋。建国后,他22岁就当上了团政治处主任,是当时团级干部中最年轻的。
 
而后的经历,他几乎没有提起,只知道他在一个职位上停顿了十多年。记得有一次,宋维栻政委对我说,如果张旭初没有家庭冤案的影响,完全可以担任更高的职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可惜了!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曾试着问张政委这个问题,没想到他依然笑而不答。我理解,因为他是诗人。人生中的阴影早已被他的诗情所照亮,更因为他是革命者,革命者就是以为大众利益牺牲自己的人,他们是一批也许以后再也不可能有的殉道者。
 
革命者永远年轻。今年中秋,我又去看望张旭初政委,没有想到,他正端坐在电子计算机前忙乎。他高兴地对我说:“现在电脑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为此,他还写了两首小诗以记:
 
不须叹息雪盈头,
任是昆仑许我游。
自古愚氓犹可训,
文渊阁里度春秋。
 
自是稀龄效楚狂,
钟情电脑伴书房。
常从网上寻三昧,
敲键吟诗乐未央。
 
从这两首诗里,张旭初政委用了三处典故,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以喻网上知识似浩瀚的海洋。将自己晚年学电脑的举动,比喻为被称为“狂士”的春秋楚人陆通。怀素好草书,自言草圣三昧,以此喻网上敲打汉字的无穷乐趣。
 
“喜欢用典,注意从传统中吸取营养,也能够从典实中翻出新意”。这是张旭初政委写诗填词度曲的一大特色。我欣喜地看到,不断学习的精神,永不停歇的思考,为耄耋之年的张旭初政委又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这么一批完全具有授衔资格而无缘授衔的将领。他们在抗日烽火中入伍,解放战争中大多属营团级骨干。建国后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因他们资历问题大多被授校官。
 
十年后,当他们在资历和职级上都符合将军衔级时,却遇到废除军衔制,而后便是文革浩劫。
 
 
1988年中国军队恢复军衔制,而此时他们大部分已经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龄,因此他们成了独特的“无衔将领”。
 
他们可以说是中国军队打过仗的军官中最有文化的一批人。遗憾的是在由战争年代向和平时期转型的重要关头,他们没能进入承上启下的位置,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中国军队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一度出现严重的“断层”危机。
 
张旭初政委,就是这一批无衔将领中的优秀代表。
 
文 | 吴东峰  
编校 | 杨梅
图 | 吴东峰私藏  部分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