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走了,走得匆忙而踏实,就像当年走向百色,走向长征,走向太行山,走向大别山,走向淮海战场......
 
邓小平同志逝世后,笔者有幸先后采访了曾跟随小平同志南征北战的杜义德、刘昌毅、尤太忠、鲁瑞林、欧致富等老将军。这批在战争岁月“流血不流泪”的钢铁战士眼中闪烁着悲痛的泪花,回忆了他们耳闻目睹的“邓政委”印象。
 
 
当笔者来到欧致富将军家时,老人正端坐在客厅收看有关邓小平同志的电视新闻。据他夫人介绍,老将军就这么坐着,整整一天了。采访过程中,每当电视上出现小平同志形象时,欧致富将军就直起身,瞪大眼睛紧盯住电视荧屏。
 
半个世纪前,刚满十三岁的小红军欧致富也是用这样的眼神望着邓小平。
 
曾经参加百色起义的欧致富将军12岁起,就跟随父亲外出做泥水匠,艰难的活路磨炼了他倔强的性格。1927年欧致富父亲积劳成疾病逝,全家生存的重担落到15岁的欧致富肩上,也是从这年起,他开始参加农民运动。
 
“邓小平,个子矮矮的,说话很有劲!”时光的流逝,冲不灭老将军第一次见到“邓政委”的深刻印象。
 
 
那是百色起义后,红七军在河池县南端的大草坪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接受李明瑞总指挥、邓小平政委、张云逸军长的检阅。欧致富回忆:“邓政委”年青精干,跟着他就觉得有信心,有希望。百色起义后,在邓小平等人的领导下,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红军发展到七千人,红色区域扩展到二十多个县,拥有一百多万人口。
 
后来,执行李立三“左”倾路线的邓岗来到红七军,要我们去打柳州、桂林等大城市。邓政委坚决不同意,被撤销了实际职务,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攻打柳州时,我们伤亡惨重,我在的那个连七八十人只剩下二十人左右。
 
(此处有删节)    
 
 
回忆起邓小平同志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功绩,鲁瑞林将军的话匣子关不住,他说,邓小平很注意把革命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抗战初期,山西军阀阎锡山一度联共抗战,当时有人主张不理睬,怕其中有诈。邓政委说:“只要不被他们统过去,把他们统过来就要得。”
 
后来,抗战结束后,阎锡山跳出来占领了上党地区,成了插在我军背上的一把刀子,邓政委又决心把这把刀子拔掉。那时阎锡山有两万军队进入上党,邓小平针对一些同志的犹豫,态度果断地说:“关键是打不打。现在的形势是非打不可。既然只有打,那么一切问题都到打中解决。”
 
史载,1945年9月,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了著名的上党战役,全歼了进入解放区腹地的国民党军队,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
 
 
“思想工作走在前面,政治工作走在前面,这是邓政委治军的最大特色。”88岁高龄的鲁瑞林将军此刻仿佛又回到了巍巍太行山: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接替张浩同志任我们一二九师政委。那时,我们经常聆听邓政委的报告。邓政委从实际出发,发表了《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括总结》《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等文章和讲话。
 
邓政委作报告我们印象特别深,尖锐、坦率、严肃、政策性强、原则性强。他讲话很少用稿子,除非是传达中央的重要文件。他喜欢在手掌上写几个字作提示,如讲团结问题,他就在手掌上写一个‘团’字。”
 
那天,鲁瑞林将军夫人起床时,吃惊地看到他双手抱着头发呆,问他怎么了,他指着收音机回答:“邓政委走了!”将军夫人说,听到邓小平去世广播后,老头子再也没有说第二句话,也没有吃一口饭。直至上面通知他作为一二九师的代表去北京参加追悼会时,老将军精神才稍为振作些。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这期间,尤太忠将军率领的十六旅,在最危急的关头,不但掩护过刘邓首长,在到大别山后,邓小平同志还跟着他们部队走了一段时间。
 
尤太忠将军和邓小平同志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因此,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传来后,老将军心脏的跳动加速了许多,弄得医生护士好一阵紧张。
 
“最紧张是过汝河。”尽管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谈起邓政委,老将军兴致很高:“国民党前面两个军在汝河南边拦截,四个师在后面追赶。炮弹、子弹就在头上飞。邓政委和刘司令、李达参谋长来到我们旅指挥所。当时离敌人只有两里地,我劝他们进掩体,他们不听。后来一发炮弹在附近落下,气浪把我的帽子冲飞了,他们才被我强拉进指挥所。邓政委当时指示,把重火器就地炸掉,部队轻装过河。这个决心不好下啊,许多干部抱着大炮哭,不给炸。我说你们不炸,我就执行纪律。后来连我乘的吉普车都炸掉了……”
 
尤太忠介绍说,小平同志打仗决心之大是出了名的。当时二野流传一句话,“刘司令的战术,邓政委的决心。”二野主力十二万人挺进大别山,困难确实很大,但小平同志的决心更大。记得他说过,我们就好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山东,一头挑着陕北。不管担子有多重,我们一定要把它挑起来,把敌人引过来。
 
 
还有一件事令尤太忠将军永生难忘:部队在大别山转战,有一次小平同志了解到他的家就在附近时,便把尤太忠叫去详细询问,家在什么地方?离这儿多远?家中还有什么人?当尤太忠说家中还有一个老母亲时,小平同志说,你可以回去看一看,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并嘱李达参谋长给他弄了十个银元带回家。尤太忠回忆:“那时十个银元可管大用啦!”
 
“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时,尤太忠将军和李达、苏振华一起去看望小平同志。当时邓小平还没有“解放”,看望邓小平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见到邓小平时,尤太忠将军仍正正规规地向他行了个军礼。小平同志说:“你怎么来了?你敢来看我吗?”尤太忠将军深情地回答:“您永远是我的老政委。”
 
尤太忠将军说,那天晚上,我看到他抽的是光板烟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回来后就给他送去了几条中华烟。小平同志立即抽了一支,说:“哎呀,多少年了,没抽这个好烟了!”可以想象小平同志在江西几年受了多大的苦。可是那天,小平同志一句也没有谈到他自己,而是非常关切地问起其他一些老同志的情况。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刘昌毅将军,在邓小平麾下南征北战近九年时间。著名的淮海大战中,刘昌毅将军率领的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战功卓著,并活捉黄维。
 
谈起这段经历,刘昌毅将军说,在淮海大战中,我们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小平同志任书记的总前委正确指挥的结果,都和小平同志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分不开的。
 
提起邓政委,刘昌毅将军不但充满了深情,也充满了钦佩之情。
 
刘昌毅将军回忆说,当时我任中原野战军第三纵副司令员,一直在“前指”指挥部队行动。在围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黄维兵团时,刘邓指挥所离我们“前指”只有30华里路。我们打电话向“野指”汇报战况时,邓小平都拿起电话听,这个部队怎么打,那个部队怎么打,指挥员需注意什么问题,经常插话作指示。邓小平说,我们集中了六个纵队打黄维,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黄维兵团拿下来。这是党中央的命令,这是毛主席的命令。
 
 
有一次,黄维兵团出动了几十架飞机和大批坦克猛攻我方阵地,企图与杜隶明、邱清泉兵团会合。邓小平听到飞机坦克的声音后,立即打电话询问情况。刘昌毅向小平报告说,敌人的坦克已经到了我们指挥所背后,但请邓政委放心,我们一定能把敌人打退。小平同志说,要得,要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堵住。
 
还有一次,当邓小平了解到八旅在攻打双堆集外围马围子伤亡很大,严重受挫时,连夜打电话给刘昌毅,要他详细汇报情况和处置的办法。小平同志听了刘的汇报后说,同意你的意见,你的意见对头。一个旅打到一个团,也只能进,不能退,一定要把敌人消灭。
 
刘昌毅说,中野集中六个纵队打黄维,邓政委是下了最大的决心。当时,我们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部队损失很大,装备也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要消灭黄维兵团确实要下很大的决心。邓政委说,为了歼灭黄维兵团,即使我们中野遭受到很大的损失,就是部队打光了,换来了全国解放也是值得的。
 
谈到这里,刘昌毅将军感慨尤深。他说,当年活捉黄维后,我曾请他吃了一餐饭。黄维私下告诉我,你们现在可以直接打过长江去了。我问为什么?他说,能打下我的部队,国军其他部队都不在话下。现在打过长江去肯定没有问题,共产党和毛泽东胜利了。事实证明,小平同志高瞻远瞩,集中中野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歼灭黄维兵团的决心是完全正确的。
 
刘昌毅将军的结论是:“小平同志目光远大,总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在战争年代是这样,在改革开放时期更是这样。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可以说如果没有邓小平的胆略和勇气,就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好的形势。”
 
 
在北京安度晚年的杜义德将军,曾任二野六纵政委,与记者谈起邓小平,便异常激动,他说:“小平最了解我,对我最好啊!在战争年代,小平对我特别关心,教育特别大。”
 
杜义德将军作战骁勇,一身九处负伤。
 
解放战争中,杜义德将军出任刘邓麾下六纵政委,王近山将军为司令员。将军与王近山彼此尊重,密切合作,率六纵突破黄河天险,一战定陶,二战六营集,三战羊山集,捷报频频,将新组建部队打成了主力部队,威名大震。
 
杜义德将军十六岁参加赤卫队,十八岁参加红军。其父受牵连被国民党杀害。解放战争中,杜义德随刘邓大军杀回大别山。某日,将军向邓小平言其父被杀情形,要求回家报仇,小平许之。将军携一挺机枪,回家报仇雪恨,架枪“突突”,将杀害其父之仇人一一扫射。
 
杜义德将军回忆,挺进大别山时,天天行军打仗,又困难又危险。起初,刘邓和指挥机关跟某部走。某日,将军接李达参谋长通知:“刘邓首长不跟某部走了,跟你们纵走。”杜义德将军问:“为什么?”李达告之,小平说:“跟六纵走,放心。”言此将军格外自豪:“为什么跟我们六纵走放心?就因为我们六纵打仗坚决!”国民党军队有电报云:“要找刘邓,先找六纵。”
 
在大别山时,邓小平对杜义德说:“你打仗很勇敢,是一员战将。但打仗光勇敢还不行,还要讲究策略,讲究战术。勇敢是好的,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勇敢是最基本的素质。但不讲究策略还不行。”
 
 
1960年,杜义德将军被调到海军任副政委。当时海军情况非常复杂,海军政委是苏振华,司令员是萧劲光,两人关系不太好。到海军上任前,罗荣桓召杜义德谈话,大意是要他到海军注意协调好司令员和政委的关系。
 
杜义德回忆,自己到了海军后,萧劲光、苏振华都分别请他吃了饭。因为两人关系不好,林彪派了李作鹏、张秀川来海军,加上王宏坤,形成了三人小组,他们也和杜义德套热乎,杜义德没有理睬,因杜义德最反对搞团团伙伙,拉拉扯扯。
 
某年9月23日,林彪来海军视察,见杜义德,问:“身体怎么样啊!”杜义德回答:“好着呢!”林彪虽然点点头,但他发现还是不对头。那天与林彪合影时,林彪和李作鹏他们站在第一排,而苏振华和其他海军领导站在了后排。
 
“文革”中,杜义德因为和邓小平的关系,被海军造反派打成了“邓小平分子”!屡遭批斗,靠边多年。邓小平复出,将军亦复出。
 
杜义德复出后,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职,临上任前,邓小平召杜义德到家中谈话。
 
(此处有删节)
 
杜义德将军言,邓小平同志水平高,敢拍板。讲话言简意赅,实在干脆,就像射出的一颗颗子弹。
 
将军又言,小平同志的“猫论”,源于一二九师部队。原话为四川俗语:“不管黄猫黑猫,咬得到老鼠就是好猫。”刘伯承经常讲,邓小平经常讲,李达也经常讲,意为不管怎么样,能打胜仗就是好部队。后来才演变成“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文 | 吴东峰     编校 | 杨  梅
图 | 吴东峰私藏  部分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