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按  语
赵章光,现为北京101控股集团董事长,中国生发品牌章光101生发精的发明者。30年前提起赵章光,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到如今由赵章光发明的生发美发品牌仍活跃在中国的大小城市中。
 
这是30年前未能发表的一篇旧作,写于何时,已记不清了。当时我正任职南京军区新华社记者,偶然间看到《参考消息》登了一篇北京车站倒卖、炒卖101生发精的文章,由此对这位温州同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便匆匆走上了回温州老家的采访之路。
 
记得文章写好后,给新华社等相关报刊都投发过,均没有反应,只有南京的《周末》用了一小块。此稿是我1988年调任广州后,又重新改写后发给《现代人报》的手抄稿件。
 
此稿为什么多家报纸没有用?不清楚。只记得寄出的稿子都退回来了,只记得那时赵章光也是一位争议人物,只记得当时的主流媒体对赵章光的报道都很谨慎,而101生发精则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本文的发现,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温州人改革开放史的记录,它真实地反映了赵章光最初的创业史,是温州改革开放的重要印记,也是中国农民改革开放的生动写照。
 
现将30年前未经编辑删改的原稿全文重刊,为了完整保留原文内容,及文体语言,除了添加小标题外,基本未做修改。文中事实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并体谅。
 
吴东峰记于2018年11月23日
这是广东《现代人报》编辑部退回不用的稿件首页,上面留下了著名诗人、报告文学作家、环保作家,时任《现代人报》副总编徐刚在稿签上亲笔批语。1988年,我刚到广州,《现代人报》是全国闻名的改革开放报纸,但当时我并不知道此徐刚就是那个著名的诗人徐刚。
 
早知道这条路这么难走,我是决不会下决心来的。由上海乘轮船“熬”到温州,由温州乘轮渡“闷”到江北,由江北乘公共汽车“挤”到柳市,再由柳市乘手扶拖拉机“颠”到翁垟……
 
现在总算快到目的地了,可是一打听还得步行半个多小时。几位拉车的小伙子立即围过来兜生意。我问:“前面的路车子能进去?”
 
“能!”
 
坐上这种只有电影里见过的交通工具,感觉确实与先前不大相同:视界开阔,空气新鲜,悠哉悠哉。而与此同时,脚下的路也更加曲曲折折了。
 
   《红高粱》与“101”生发精   
 
 
1987年10月5日,这是中国电影界值得骄傲的一天。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故事处《老井》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故事片大奖,主演张艺谋夺得最佳男演员的桂冠。今年(1988年)2月12日,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开幕,由张艺谋执导的故事片《红高粱》在强手如林的角逐中,再度夺得电影节大奖——金熊奖。一时间新闻媒介连篇累牍,电视镜头频频播放,这位从中国黄土高原上成长起来的影坛怪杰,成为举国瞩目的新闻人物。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几乎和张艺谋获得国际大奖的同时,一位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普通农民赵章光也在这一时间段相继夺得了三个国际金奖。
 
1987年9月,赵章光带着他的“101”毛发再生精,参加了比利时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博览会。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这天,在布鲁塞尔王宫,布鲁塞尔市市长代表比利时国王,亲手为赵章光佩带上一枚金光闪闪的“一级骑士勋章”。
 
七个月后,即今年4月,世界第16届新技术、新发明展览会在日内瓦隆重开幕。赵章光作为中国科委代表团成员,带着“101”毛发再生精再次登上世界展台,在十几个国家展品的竞争中,力克群雄,荣获了这届展览会唯一的一个个人发明奥斯卡金杯奖和产品金牌奖。
 
现在,由普通农民赵章光发明的章光牌“101”毛发再生精,已经远销美国、日本、瑞士、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差不多平均每天可为国家创汇20万美元。
 
就在张艺谋获奖归来后不久,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相继揭晓,《红高粱》、《老井》双双被评为最佳影片,张艺谋也成了国内最佳男演员。
 
而赵章光回国后呢,什么也没有,悄悄的。若不是揭露倒卖“101”生发精的新闻报道,也许赵章光和他的“101”至今还默默无闻。
 
同样的国际金奖,同样的国际盛誉,同样是可喜可贺的业绩,为什么在国内舆论上却大相径庭?它是否反映了某种传统观念在人们心理的公平上造成的倾斜呢?
 
我为赵章光遭到的冷遇而惊诧,而愤愤不平。
 
于是,我踏上了寻访他的道路。
             
从“赤脚医生”起步   
 
这里是浙江乐清县的一个偏僻小村落——象东乡泥垟村。不通轮船,不通汽车,只有一条能载得动舴艋舟的小河绕村而过,河上屹立着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放眼望去,依然是一派“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
 
1943年9月,一个秋风吹起的日子,赵章光就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泥垟村一位贫穷的雇农家庭。1949年10月,新中国的诞生为贫苦农民带来了命运变化的转机,赵章光满怀希冀地背上了上学的书包。但是因为贫困,赵章光读书读到初中二年级就不得不辍学务农了。
 
1965年,赵章光与同村女青年林微云恋爱结婚,生了3个女儿2个儿子。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岁月,赵章光无暇顾及这派那派的争斗,不得不为养家糊口而日夜劳作。耕田插秧,养猪种菜,用疲惫不堪的身子打发着枯燥无味的时光。如果不是打猪草时染上了奇痒无比的皮肤病,赵章光也许到现在还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那是1968年以后,得了皮肤病的赵章光断断续续到杭州胡康疗养院求医治疗。生性好学的赵章光一边治病,一边学医。为了学到治疗皮肤病的本事,他主动为医生当助手,打针换药,样样都干。一位皮肤科医生很喜欢这位肯钻研的小伙子。当赵章光出院时,这位医生希望他留下来半工半学。然而一个月15元的工资又怎能养活一大家子呢?赵章光还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胡康疗养院。
 
由于赵章光学到一点医术,会打针换药,治疗伤风感冒等常见病,一回乡就当上了“赤脚医生”。
 
现在赵章光就站在我面前,瘦矮个子,黧黑面孔。虽然西装革履,仍脱不了满身的乡土气,唯有那满头浓黑的秀发,给人与众不同的印象。他说:“应该感谢我当赤脚医生那段经历,因为当别人都在玩政治时,我有机会钻研医学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望着眼前这位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治秃良药的发明者,一位普遍农民——赤脚医生——名扬世界的治秃专家。我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一个不依靠祖传秘方,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农民,在医药学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在治秃领域赢得那么高的声誉,可以想象他在前进道路上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
 
 
卖掉老屋创大业  
 
赵章光当上赤脚医生后,在乡里办起了一所兼治皮肤病的保健站。这位治疗皮肤病的土专家又是怎样转向治秃的呢?
 
泥垟村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不知怎么搞的,一夜之间突然脱落了满头秀发。淘气孩子上课时,都拿她的光头取笑。女教师四处求医,毫无结果,只得闭门不出,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娘家一次。
 
邻村有一位姓秦的姑娘,在婚期临近之际,秀发大片大片脱落。亲事因此告吹。姑娘感到无脸见人,喝敌敌畏寻死,幸好母亲及时发现,才抢救脱险。
 
还有一位小伙子,浓眉大眼,身材魁梧,勤劳能干,就是因为顶着个“和尚头”,谈一门亲事吹一次灯,一年到头戴着个破军帽。如今30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条。
……
 
脱发的病魔噬咬着一颗颗痛苦的心,导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使具有深切同情心的赵章光萌发了治秃的愿望。
 
有一次,一位脱发患者来治疗头上的皮肤病。赵章光用自己配制的一种药水给他外用。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这位病人前来告状,讲用了药水后头皮奇痒,皮肤病不见好转。赵章光仔细一瞧,乐了,原来光秃秃的头顶上长出了毛茸茸的细发。
 
命运常常赐给人以种种机会,有的人在机会面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以至过后回想起来追悔莫及;有的人却抓住机会,毫不放松,利用它大显身手。赵章光属于后者。他怎么能把机会轻易放过呢?因为命运给予他的机会太少太少了。
 
机会产生欲望,欲望产生行动。赵章光在这个极其偶然的病例启示下,向治秃领域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俗话说:“内科难治喘,外科难治癣”。
 
治秃发比治癣更难。从古至今,似乎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秃良药。赵章光要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他走村串户,搜集一张张流传在民间的验方、偏方。为了向临乡的一位中医前辈求教,他三次步行数十里登门拜访。
 
他爬山涉水,寻找各种各样的治秃草药。多少次上山采药,蚊叮虫咬,磕碰损伤。饿了,啃几口硬邦邦的米饼;渴了,喝一口清凉凉的山泉水。山重水复,处处留下了他坚忍不拔的深深脚印。
 
他在医学理论上刻苦攀登。只有初中文化的赵章光还借来大批医学书籍,潜心研究秃发的病因、中草药的药理药性以及每味药在患者体表的作用机理……
 
他在配药实践中摸索前进。为了寻找能促进毛囊生长又无副作用的药物,他研究了大量的医学理论,用中草药配制出一副副药水,不但在自己身上试用,在72岁老父亲头上试用,还在女儿头上试用,以此来了解药水在不同人身上的反应。试验了几十次又失败了几十次。
 
赵章光是一个不达目的不肯罢休的人。那几年,泥垟村乡亲们都说他治秃着了魔。买药,买器皿,买坛坛罐罐。免费为患者治疗,免费为患者复诊,免费为复诊者提供午饭。经费不够,赵章光要求全家节衣缩食,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更加紧巴了。
 
为了能够把试验进行下去,三间祖上留下的老屋,被赵章光卖掉一间,还先后向亲朋好友借债5000元。当时5000元的巨债,实际上就意味着倾家荡产啊!
 
现在当我来到泥垟村赵章光家时,当年的艰难景象已不复存在。一幢矗立的新建楼房,门匾上“为国争光”四个大字闪闪发光。楼内装饰,用的几乎与大城市里的高级宾馆不相上下。
 
赵章光爱人林微云告诉我,这里原来是祖上留下的三间老屋。为了还债,被赵章光卖掉了一间。“101”毛发再生精就是在债台高筑,入不敷出的情形下诞生的。
 
成功者的背后,包含着多大的艰险啊!
 
                     
为什么取名“101”?  
 
“101”毛发再生精问世后,以对斑秃、全秃、普秃90%以上的疗效,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赵章光由此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治秃专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止步。
 
1984年隆冬的一天,一位衣着俭朴,满身土气的中年人背着行李走进温州市河通桥一间普通民居。
 
一个星期后,《温州日报》第四版右下角登出一则豆腐干大的广告:“浙江乐清治秃名医赵章光来温治秃门诊,地点河通桥86弄10与,联系人徐洪勉。”可以说,这是赵章光为他用“101”毛发再生精治秃的第一个广告。
 
半年以后,《浙江工人报》记者潘国金报道了赵章光自学成才治秃的动人事迹。赵章光应该报之邀,在杭州市工人报社开设了治秃门诊。
 
在这一期间,赵章光频繁来往于温杭线上,热心为求医者门诊、巡诊、复诊。据不完全统计,共治疗近5000例脱发患者,经临床疗效分析:总有效率达97.5%,其中治愈率为84.8%,最快的用药七天即生新发,治愈患者中病史最长者22年。
 
神奇的“101”魔水给多少脱发患者带来了福音。
 
有一位叫阿兰的中年妇女,带了近20年的假发,经“101”药水的点化,一个月后便丢掉假发长出新发。
 
温州五马派出所一位姓李的民警正准备筹办喜事时,得了“鬼剃头”。他心急火燎地找到赵章光。赵章光给他两瓶药水:“请放心,办喜事前能长出新发!”果然灵验。一个月后,这位长出新发的民警特意送来请柬,请赵章光一定参加他的婚礼。
 
赵章光是一位有心人。为了给“101”毛发再生精积累资料,他特约了一家照相饭,专门为他的病人照相,治疗前照一张,治愈后照一张。同样一个姑娘、小伙子,这张照片是稀疏的头发,光溜溜的脑袋,那张照片却秀发垂肩,满头乌丝。旧貌新容,判若两人。1000多张照片是“101”毛发再生精显著疗效的有力佐证。
 
“101”、“101”,这个神奇的数目字,现在已经成了章光牌毛发再生精的代名词。那么毛发再生精为何取名为“101”呢?
 
众说纷纭,解释各异,甚至越传越神奇。有人说,因为赵章光为了配制这种药水经历了100次失败,而最后一次取得了成功。有人说,是因为赵章光门诊了101名脱发患者,才发明了这种毛发再生精。还有人说,“101”取名的由来是赵章光以十味名贵中草药配方治愈了第一位病人,以此命名作为纪念。……
 
我这次采访时听到赵章光的解释则非常非常简单:第一个“1”代表头发,“0”代表秃发,第二个“1”代表新生出来的头发。“101”形象地表达了一个脱发患者从得病到治愈的全过程。我认为这种解释似乎更自然,更妥帖,更合乎逻辑。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声震耳的汽笛声,列车缓缓驶进隧道,车厢内顿时暗下来,黑暗取代了刚才的夕阳凭斜照。又一声汽笛声,列车又从黑古隆冬的隧道驰到了铺满晓霞的原野。接着一忽儿柳暗花明,一忽儿山重水复,前程漫漫……
 
1985年初夏,赵章光登上了从杭州开往郑州的特快列车,告别了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望着窗外的中州大地,赵章光感慨不已,这多么像神秘的人生,一会儿黑夜茫茫,不知何处是路;一会儿阳光明亮,视野辽阔。不管经过多少站口,只要继续前进,就能到达自己希望去的地方。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101”的奇特疗效,可是有些人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给赵章光带来了种种诘难。
 
乐清县有一位公司经理,试用“101”后,效果不够理想,便跑到当地卫生局告状。卫生局有些人本来就认为赵章光是一个泥腿子,搞不出什么名堂,就对他施加压力,不让他继续开治秃门诊。
 
当赵章光在退休干部徐洪勉帮助下,在温州市申请到医疗卫生营业执照时,有关单位又横加干涉,把他的营业执照没收了。有些大医院的医生还四处散布,赵章光是江湖骗子。
 
为了服务于更多脱发患者,赵章光打算在家乡办一个生产“101”的工厂,但不知打了多少申请办厂的报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没有下文。赵章光自己到各制药厂联系,不是冷嘲、热讽,就是不信任的目光:一个农民,能搞什么发明!
 
荆山之璞,不识者为顽石,识之者为金玉。在故乡倍受冷落的“101”,在异域他乡却受到了青睐。这次赵章光带着郑州市向阳脱发专科医院院长的邀请书,匆匆赶到郑州。
 
真想不到在这里,赵章光不但受到热情欢迎,事业上得到大力支持,还担任了向阳脱发专科医院的名誉院长。
 
1986年11月27日,是赵章光难以忘怀的日子。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通过了对“101”毛发再生精的省级鉴定。
 
与会的17名省内外皮肤科和药理学专家、教授一致认为:“‘101’毛发再生精,其疗效远优于目前国内外已知的10余种治疗药物和方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该课题临床设计合理,资料数据可靠,疗效确切,分析论证符合逻辑。”
听着主持人宣布的鉴定结果,赵章光这位硬汉子的眼睛湿润了。
 
有钱能使人高尚    
 
赵章光并不满足于做一个良医和发明家。他认为,在当代社会,发明只有经过工业化生产过程,转化为社会需要的商品,才能真正实现他的价值。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有近亿人过早地脱发。他决心把技术发明和工业生产结合起来,使“101”走向世界市场,愿人人都有一头秀发。
 
乘经济改革的春风,赵章光应邀到北京筹办北京毛发再生精厂,并出任厂长。
 
1987年4月开始大批量生产。仅5个月时间就接待患者1.2万余人,收到各地函购信件2万余封。“101”名声大振,坐落在北京崇文门外龙潭湖畔的北京毛发再生精厂成为脱发患者瞩目的“圣地”。
 
赵章光终于实现了让“101”走向世界的夙愿。他在国内创办了三个生产“101”的工厂:北京市毛发再生精厂、郑州市毛发再生精厂和浙江乐清章光毛发再生精厂。今年头7个月,仅北京毛发再生精厂就创产值近5000万元,纯利润达2000多万元,90%的产品出口创汇。有人毛估,三个厂合计每天可为国家创汇20万美元之多。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在他家乡听说的一件事。有一次,赵章光救起一位溺水儿童,他立即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孩子依然毫无生息。这时他想起老人说过溺水的人要上下通气才能救活,于是又用嘴对着孩子的肛门吹气吸气。恶臭难闻的粪便涌进他的嘴里,他全然不顾,吐掉粪便,继续呼吸,终于使这位儿童起死回生。
 
提起这事,当地群众至今还对赵章光赞不绝口。如果赵章光仅仅满足于良好的医德和医术,那么他又是一位李月华式的好大夫。而今天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却使他的医德医术的效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毋庸置疑,商品化本身就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金钱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可以使人堕落、腐化,也可以使人奋发,高尚。为什么我们有些人总是只见前者而无视后者呢?
 
载誉归来
 
今年5月10日,赵章光从日内瓦载誉归来。浙江乐清县专门组织了千人欢迎大会。县长屠锡清在大会上宣布,给予赵章光记大功一次,颁发奖金5万元。全场热烈鼓掌。而当赵章光发言时,全场掌声更加热烈了。掌声中夹杂着惊奇的嘘声和议论声,因为赵章光在发言中提出,外商赠送给他的11万人民币、一辆豪华型皇冠牌轿车、一辆丰田牌大卡车和两套录相设备全部捐献给县里。
 
 
赵章光对他家乡泥垟村的捐赠更是难以数计。
 
家家户户门前修起的三米五宽水泥路,赵章光一人就出了3万元人民币。
 
听说家乡要改建小学校舍和修筑公路,赵章光及时汇来40万元人民币。
 
今年春节,赵章光了拿出4000多元钱,挨家挨户送给生活困难的五保户、困难户。他还准备从明年起,把全村225亩田的成本费全部负担起来。
 
今天的赵章光确实鸟枪换炮了。空调房子、专线电话、高级轿车,秘书、保镖,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但这一切只是为他的事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他最关心的不是财富,而是“101”毛发再生精的质量、生产和发展。继“101”后,赵章光最近又相继研制成功它的系列产品“102”、“101A”、“101B”等。9月3日,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接见了赵章光,赞扬他在治秃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
 
赵章光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人在他贫困的时候,往往容易成为金钱的奴隶。而拥有一定数量的财富后才能真正摆脱金钱的束缚,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真假“101”大战      
 
记者:“你认为你最困难的时候是哪一年?”
 
赵章光:“现在!”
 
赵章光毫不迟疑的回答,不禁使我顿生疑云:“101”毛发再生精在国际已注册的146种治秃药品的竞争中一举夺冠,正风靡全世界。现在应该说是赵章光最轻松的时候,困难在哪儿?
 
赵章光递给我几张报纸,在这些报纸中我看到了如下的报道:
 
据来自台湾的消息,大陆“101”已开始在台湾岛内流行,其价格昂贵,有的人专门设立了“秃头治疗中心”,出售大陆的“101”、“102”药水。与此同时,假货水货也充斥市场。
 
《人民日报》驻东京记者报道,“101”在日本引起轰动,人们争相购买,称呼“神水”,有的人自称已获得中国以外的“代理销售权”,有的贸易公司为搞到此药进行了竞争。由于患者使用水货而出现不良副作用屡有发现。
 
据香港有关报纸报道,香港“101”大战越演越烈,中日飞达公司、香港天正公司互相指责对方的产品是假货,香港市场突然冒出了80多种“101”毛发再生精,弄得消费者无所适从,难辨真假。
……
 
对此现象,一些医务专家指出:如果中国方面不对“101”的出售以及对外国患者的治疗进行有效管理和妥善安排,将会引起一场混乱。
 
为此,赵章光曾多次在国外报纸上发表严正声明:
 
声明
 
章光牌“101”毛发再生精在国内仅有北京市毛发再生精厂、郑州市毛发再生精厂、浙江乐清章光毛发再生精厂分别经本人亲自指导配制生产,其他单位及个人盗用或近似“101”毛发再生精标识,均属冒牌产品,敬请用户认准真正“101”毛发再生精,谨防受骗。
 
然而声明归声明,各种各样的“101”毛发再生精仍源源不断冒出来。什么“朱氏101”、“王氏101”、“李氏101”,举不胜举,甚至有的冒称为赵章光的“老师”、“合作者”。而这些冒牌产品竟然得到有关政府部门或牌子很硬的大单位的支持。
 
“101”大战“硝烟”滚滚,“炮声”隆隆。
 
章光牌“101”毛发再生精正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严峻的挑战,严格的考验。
赵章光面前的路更曲折,更艰难……
 
感谢赵章光之女赵胜慧女士为本文友情提供珍贵照片。  
                             
徐刚 (1945~  )
 
上海崇明人,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刊,《中国作家》部副主任,《现代人报》副总编。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歌集《遥远歌》,长诗《鲁迅》、《毛泽东之歌》及《徐刚九行抒情诗》等,散文集《小草》、《秋天的雕像》、《夜行笔记》、《边缘人札记》等,传记《艾青传》、《范曾传》、《袁世凯传》、《梁启超传》,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沉沦的国土》、《中国风沙线》、《守望家园》、《地球传》、《长江传》、《国难》等。作品获首届中国新诗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环境文学奖、地球奖、冰心文学奖等。
 
文 | 吴东峰  
编校 | 杨梅
图 | 吴东峰私藏  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