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10月12日至11月25日,是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爆发66周年纪念日。为此,应读者要求,我们将重刊吴东峰采写的组稿《上甘岭上的将星》系列,以纪念那场世纪之战,以及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英灵们。
                        
钦点“丘八”,官晋“宰相”。
——纸上谈兵点评
  
 
北京草厂胡同某号,李德生将军宅。
穿胡同,道窄而巷陋,入府第,豁然开朗,一座园林式庭院徐徐展开:粉墙黑瓦,木秀花明。
 
1995年6月29日,笔者与新华社记者易俭如、李秀清同往拜访李德生将军。将军扶杖出迎,谈笑风生,我们坐舒而带缓,不自知犹在将军府也。
李德生将军,河南新县陈店乡人。年幼丧母,曾牧牛,14岁参加红军。将军中等身材,浓眉下垂,平头高额,望之既有凛凛之气,又有徐徐之风。
 
 
李德生将军儿时灵活机敏,聪慧细心。
1930年参加红军时,其时招兵部队嫌他年龄小,个子矮,不愿意要。李德生到处请人说情。是时,某红军营长见之,指一通信员,对李德生说:“你跟他赛跑,赢了,我就带你走。”
小德生与通信员赛跑,胜出大喜。不料红军营长又连出四题考李德生。
问:“你跑的时候,路上听到什么?”
李答:“有敲东西的声音。”
继问:“敲几下?”
李答:“三下。”
又问:“路上看到什么?”
李答:“有两个字。”
再问:“什么字?”
李答:“红军!”
该红军营长大喜,赞道:“好样的!这个兵我要了。”
      
 
抗日战争时期,李德生将军曾任一二九师七六九团特务连连长。将军率部参加了伏击响堂铺、争夺狮瑙山、攻坚马枋等战斗。
李德生将军言,战争年代选拔干部的标准:一是能否和敌人甩大刀片子;二是嗓子亮不亮,能否威慑住人。
在攻坚马枋战斗时,时任团长的李德生率领82名战士,与日军展开肉搏,一举端掉此据点。将军曾与一日军指挥官肉搏,连砍数刀,竟未死,突然狂叫一声,转身就跑,后被活捉。
将军言此实实在在地说:“我和鬼子面对面甩大刀片子也只有这一次。”
1946年7月,李德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和兰封战役,率部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斗争。襄樊战役中,李德生靠前指挥,巧用奇兵,“刀劈三关”,夺取了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三道关口,一举破城。将军被记大功一次。
王近山如是评价李德生:“打仗很硬,不怕苦,不畏难,任务交给他,他就像老牛上架,缩不回来。”
后,李德生将军参加淮海战役,率部连续9天急行军,协同其他部队形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并担任主攻,激战两天一夜,攻占了双堆集东侧敌核心阵地。大军南下时,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随后率部参加渡江作战,直取徽州、金华、杭州等地,并参加解放重庆、成都的战斗。
                     
 
 
1950年11月15日,上甘岭战斗进行中。由于十五军兵力损耗过大,王近山代表三兵团作出部署,为了便于指挥,决定组织五圣山指挥所,由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三十一师和四十五师进入上甘岭前沿,参加反击作战,二十九师配合动作。该指挥所归十五军军长秦基伟直接指挥。 
时任三兵团政委的杜义德将军回忆,此部署实际上是“换药不换汤”,用十二军的兵,打十五军的仗。而李德生将军则毫无怨言,到兵团部欣然受领任务。
聂济峰将军回忆,按命令,李德生带九十一团先行参战,但李德生为了把仗打好,他向军首长提出要求,经兵团同意,又把九十二团也拉上来了,等于三十一师全师都要参战,还命令三十四师做预备队。
杜义德将军与笔者言,王近山送走李德生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李德生上去,我可以睡大觉了。”
原十五军四十五师政委聂济峰将军言上甘岭战斗中李德生指挥:
第一,  在用人上不分彼此。上甘岭参战部队建制多,在使用部队,使用干部上能够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第二,  在指挥上大处着眼,具体入手。既有全局在胸,又具体掌握到一个坑道,一个阵地,以及一个小兵群;
第三,在各个方面关系上处理得好,把三十一师、二十九师部队以及四十五师干部拧在一起。由于重视兄弟部队之间的团结,奠定了战斗上协同的基础。
原十二军司令部参谋崔明礼言,四十五师上上 甘岭后,志愿军司令部发的表彰上甘岭战斗的通报,仍提十五军,只字未提十二军。他说:“我们十二军官兵见了通报,思想抵触很大。明明是我们打的仗,为什么变成了十五军打的?”
某日,李德生将军叫崔明礼向下发通报,崔明礼不悦,说:
“这是发给十五军的,不是发给十二军的。”
不料,李德生将军竟哈哈笑了,说:
“现在上甘岭这一仗越打越大了,不是哪个军打的问题,也不是哪个兵团打的问题。打十五军的牌子,就是打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牌子,就是打中国人民的牌子。”
崔明礼忆此十分感慨,他说:“李德生首长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无法比啊!”
 
 
                        
1968年6月26日,安徽芜湖爆发两派武斗,震惊全国。
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将军闻之,反应迅捷,他说:“芜湖事关全局,如不解决,将波及全省。”
将军立即行动,遂带革委会领导数人,轻车简从,冒着枪炮声进入芜湖。
其时,芜湖已失控,大街小巷,壕沟遍地,堡垒林立,两派群众枪炮相对,箭拔弩张,将军了无惧色,走遍了两派的主要武斗据点,劝说两派头头放下武器。数日后,芜湖事件平息。
原广州军区副政委刘新增回忆言,芜湖某派据点设某中学二层楼上,刀枪林立,森严壁垒。该派头头叫嚣:“我们欢迎李军长来谈判。但只要军长一人来,不准任何人同行。”
李德生将军欲往,芜湖市和驻芜湖部队领导阻之:“造反派言而无信,恐有暗算。”将军不顾,毅然“单刀赴会”。
目睹者回忆,该据点楼梯、通道均以麻袋、砖石堵塞,唯有一扇窗户开启,放下竹梯方能通行。
李德生将军了无惧色,迈步登梯,攀援而上。其时,旁边其他窗口,均架有机枪、步枪,随时准备开火。李德生将军上去后,心平气和做停止武斗的说服工作,造反派终于表示:“我们听李军长的,愿意交出抢夺的武器。”
又某日,李德生将军往某地途中,正遇两派武斗,枪声尖利,流弹飞舞。随行人员建议绕道行,将军挥手止之说:“这种时候最需要我们,必须把武斗制止住。”即驱吉普车直达武斗现场,将军命警卫员打开帆布篷,凛然站立在车座位上,持手提喇叭,高声呼喊:
“我是李德生,我命令你们立即停止武斗!”
两派武装人员惊望将军,持枪半晌不敢发,一场武斗戛然而止。
“文革”中,安徽民间流传李德生制止武斗故事有多种版本,有人撰联赞之:
李德生进武斗据点如入虎穴,造反派如临大敌;
李德生出武斗据点如离家门,造反派如送亲人。
 
   
据李德生秘书祝庭勋著《李德生在动乱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记:
1968年10月,中共第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幕式上,毛泽东主席初识李德生。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介绍道:"李德生同志,是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十二军军长。"
周向李德生招招手,大声说:"李德生同志,请你站起来一下。"
李德生有点意外,但反应很快,立即起立,标准军人姿态。
毛问:“你是哪个地方人啊?”
李答:“河南新县。”
毛又问:“你今年多大啦?”
李答:“52岁。”
而后毛泽东转身向与会人员,他说:
"我看安徽的事情办得不错。我们不是通报了他那个整芜湖吗,芜湖整得不错嘛!那个芜湖问题可是复杂了。"
又问李德生:"你们是怎么整的啊?"
李德生答:“就是大造声势嘛!”
据祝庭勋回忆,其时与会人员目光均聚焦于李德生,都想听听十二军是如何处理好“芜湖事件”的,但又为李德生捏把汗,不知他会怎么回答,毛泽东会不会满意。结果李德生一句话就完了,全场大笑,毛泽东也微微笑。
毛泽东由此大发感慨:“我们共产党人闹革命,几十年了,就是靠造声势。不然的话,怎么能拉起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搞那么多队伍。不做群众工作,你没有群众,也就没有军队,没有党,没有无产阶级政权。"
根据毛泽东的谈话,《人民日报》发表了大造革命舆论的社论,全国两派武斗的蔓延趋势逐渐平息。
 
 
1969年7月,党中央调李德生将军至北京工作,初进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时仍兼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和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李德生将军言,进京后周总理带他见毛泽东。是时,毛泽东随手拿总理的眼镜戴了一下,将军见之甚滑稽,心情顿时轻松。
据云,关于总政治部主任人选问题,林彪元帅曾说:“要找个丘八来管管秀才。”丘八者,李德生将军也。
   
 
1971年9月12日中午,毛泽东南巡返京,李德生将军奉命前往丰台火车站迎驾,与纪登奎、吴德、吴忠同上毛泽东专列。毛泽东忠告大家,要提高警惕,防止分裂党的行为。
后,毛泽东嘱李德生调一个师来南口,将军答:“是!”是夜,“林彪事件”发生。
1971年9月13日零点32分,林彪于北戴河乘坐三叉戟强行起飞。周恩来急派将军至空军坐镇指挥。
李德生将军回忆,“我乘汽车急驰空军司令部,与空军参谋长梁璞,紧张地注视着雷达屏幕。只见一个亮点缓缓向北移动,消失在承德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间。将军又言,我立即打电话向总理请示处置办法,总理说:“已请示主席,主席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记者云:李德生将军一生遇大事冷静处之,功勋卓越,又耐得寂寞,胸无块垒,襟怀宽广,若无所争于世,而世亦罕有知之功绩者,斯可为一叹也!
 
 
本文资料来源于李德生、杜义德、刘新增、崔明礼等的采访笔记,并参考了祝庭勋著《李德生在动乱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李明天、王精忠、李天恩文《上甘岭大战》(八一出版社)等等
 
(吴东峰著,原创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 | 吴东峰 
编校 | 杨梅
图 | 吴东峰私藏  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