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泥巴裹满裤腿
汗水湿透衣背
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
为了春回大雁回
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
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
你是谁 为了谁
我的战友你何时回
你是谁 为了谁
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
……
 
 
尾 声
 
两名最年轻的突击队员为抢救群众英勇献身了,他们是长江抗洪中14万子弟兵的代表。
大营救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
 
七点钟左右,营长、教导员对全营人员进行了仔细的清点,不算戴应忠主任和丰跃进副主任,出发时197人,已上岸195人,还有两人下落不明。
 
战士许建华和陈锦山瞪大了眼睛,一声接着一声,高喊着:“杨德文——”,“叶华林”——
 
他们是一个连队的战士,就在当晚簰洲湾大堤突然溃口时,几个人还坐同一辆汽车。
 
17连,是这个营抢险突击队所在连。在连队抗洪抢险突击队的名单里,杨德文和叶华林年龄最小,一个19岁,一个20岁。
 
7月初,部队进入抗洪抢险准备,杨德文第一个向连队递交了请战书,连队成立抢险突击队,杨德文又第一个报了名。
 
连长说:“突击队要求是干部、党员和骨干,还轮不到新兵。”
 
杨德文据理力争:“老兵新兵都是兵,新兵更要多锻炼。”
 
硬是磨到连队批准了他的申请。
 
相比之下,同是新兵叶华林则费了更多的周折,由于他的脚在训练中被砸伤了,还未痊愈,连队准备让他留守,听到这个消息,叶华林连忙找到指导员说:“指导员,我的水性好,让我参加抢险吧。”
 
在他的再三要求下,连队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和杨德文一起“特许”加入了抢险突击队。
 
面对汹涌的洪峰,面对一路上收容的十多名老百姓,杨德文和叶华林不约而同地向指导员张超文请战:“我会游泳,让我跟老百姓一起走吧。”
 
水漫甲板时,杨德文带一名妇女和儿童第一个跳下去,排山倒海般的巨浪把他打入水底,他挣扎着游出水面,他营救的那位妇女因为不会游泳又受了惊吓,在水中挣扎着死命地搂住了他的脖子,杨德文一边与洪水搏斗,一边使出全力摆脱搂抱,并从后面抓住那位妇女的衣服,用力托出水面。随后,又脱下自己的救生衣穿在那位妇女的身上。将她往岸上带去。
 
刚往前游了十几米,杨德文又听见远处一座房顶上传来了求救声,他将那名妇女交给从身边游过的战友宋志飞并交代说:“你把她带上岸去,那边屋顶上还有人,我过去。”宋志飞阻拦他:“不行,你没有救生衣,还是我去!”
 
杨德文已经掉过头去,留下的还是那句话:“没事,我的水性好。”
 
那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平房,杨德文游到近前,看见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站在摇摇欲坠的房顶上不住地打颤。他迅速向老人靠过去,准备把老人从房顶接下水,谁知老人走走退退,迟疑不决。
 
忽然,只听“哗啦啦”一片声响,房子倒塌了,好一会,才见杨德文抓着老大爷从水里冒了出来。许是在水底抗争了太久,杨德文游泳的姿势显得滞重而迟缓,但他还是将老大爷带到了一棵小树旁。
 
一次,二次……洪水汹涌下泄,挡在杨德文和老大爷中间,杨德文奋力将老大爷往安全处靠拢。
 
终于,老大爷抓住了树干,恰在这时,又一排大浪打来,只见杨德文米黄色的背心顺着洪流往下闪了几下,便再也看不见了。
 
几乎就在杨德文奋力抢救老大爷的同时,战士叶华林也在一片树林中寻找被水冲散的群众。这个从小在水边长大的战士,或许压根就没想过洪水会对他造成什么威胁。
 
自从7月25日部队转移到簰洲大堤抗洪抢险以来,杨德文和叶华林所在的突击队队员,每天连吃饭、睡觉都穿着救生衣,随时准备上堤排险。就在两天前,簰洲大堤上发现了大如盘样的管涌,这是翻砂鼓水坍塌的信号,部队闻讯后,迅疾前往排险。谁知1000多袋沙石投下去,管涌还没有制服。负责排险的地方技术人员论证,原来是靠一侧的排水管道出现泄漏,但不知具体方位。
 
叶华林听了,坚决要求下去堵漏。连长说:“你是新兵,靠边站。”
 
叶华林不服,还是要下,他见地方技术人员拿来一根缆绳,便抢过来,系在自己的腰间,没等连长点头,便“扑通”一声跳进江里。
 
他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就是四五分钟,岸上的人急了,怕他被急流卷进涵管,谁知他刚一露头又扎进水里,直到找到造成管涌的一个涵管,为制服管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叶华林已经帮助两名战友脱离险境。忽然,他又听见背后不远处有个女孩的呼救声。他立刻循声游过去,原来是一个8岁左右的小姑娘在一堆漂浮的稻草中挣扎。叶华林奋力扑过去,抓住了女孩的头发,将她拉出水面。稻草将他们层层包围,他一面踩水救人,一面用力开辟道路,经过20分钟的搏斗,终于从稻草中挣了出来。
 
不料,他刚将小女孩送到一棵树边,又一排巨浪将一根横浮在水面上的橼木重重地砸在叶华林的头上。顿时,叶华林被汹涌的洪水吞没了。
 
“杨德文,你在哪里?”
 
“叶华林,你在哪里?”
 
天亮了,70艘冲锋舟搜遍整个溃堤水域仍未见杨德文和叶华林的踪影,全营官兵哭喊着他们的名字。
 
两位年轻的战士再也听不见战友的呼声了。
 
他们匆匆地走了,走在簰洲湾之夜,走在建军节之夜,走在滔滔洪水中涉入兵旅生涯中属于他们自己第一个节日的夜晚。他们的人生像流星一样,虽然短暂,但却光华灿烂。
此景此情再难见 依依不舍送大兵
摄影/吴东峰
文 | 吴东峰  杨建华
编校 | 杨梅
图 | 吴东峰私藏  部分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