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章节导读:
◆ 庐山会议:黄克诚“自投罗网”
◆ 一双难堪的眼睛
◆长征路上的“反对派”
◆黄克诚的电报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 黄克诚和林彪——英雄所见略同
◆ 报喜得喜 报忧得忧
◆ 双目失明之后
              
黄克诚和林彪:英雄所见略同  
 
黄克诚将军的远见卓识主要表现在林海雪原的东北战场上。
 
锦州西65里,锦西县城东8里,有处不大不小的景致,叫做虹螺山。史书称:红螺山“山脉自西而东,百余里。从各方观之,均成形,乡人因有‘八面威风’之称。”
 
站在“八面威风”上的林彪,此刻怎么也威风不起来。
 
这是1946年秋天。刚刚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的林彪,能够调动的全部武装力量,只有来一连土匪也难应付的一个警卫排。东北不是没有共产党的部队,但那些部队,东一点,西一点,没有经过正规训练,没有打过大仗,又很难指挥的动。拿林彪自己的话来说,比指挥联合国的部队还要难。
 
有一天,林彪接到一个电话,脸上的愁容消失了,露出了难得的一丝喜气。这个电话是黄克诚打来的,他告诉林彪,他从山东带来的三师三万五千余人到了,距红螺山只有20里左右。
  
 
当天晚上,黄克诚和林彪见了面。炭火熊熊情融融。他们是井冈山的老战友,谈了一夜的话。林彪从来没有这么兴奋过。也就是从那一天起,黄克诚决定把自己带来的部队直接归林彪指挥。据宋维栻将军介绍,黄克诚见过林彪后也非常兴奋:“他告诉我,林彪来东北了。林彪到东北指挥,我们肯定能打胜仗!”
 
黄克诚将军不会想到,在十三年后的庐山上,林彪竟会冷冰冰地把他往彭德怀那边推。林彪也不会想到,再过二十年后,当他成为罪大恶极的叛国者时,黄克诚竟不计前嫌,把他的一生放到了历史的天平上。如果林彪地下有知,他将羞愧万分。在许多方面,林彪比黄克诚强,但在个人的胸襟上,黄克诚比林彪强。
 
正是由于黄克诚将军的支持,林彪在东北战场有了与国民党斡旋的“本钱”。
 
黄克诚将军带到东北的三师后来演革成为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野战军的三个主力军: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第十旅和独立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后改称东北野战军39军;
 
第七旅与山东八路军第七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陈光、副司令员杨国夫),后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43军;
 
以新四军第三师的三个特务团为基础,加上地方武装一部,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后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44军。
 
报喜得喜 报忧得忧  
 
夜幕降临,阵地上一片沉寂。
 
我看看四周,心中突然生出一种即将全军覆灭的阴影。这种全军覆灭的感觉不知怎地悄悄地钻进我的脑子。我们这个团在四平城郊守卫塔子山已经一个多月了,这几天,敌人的进攻一天比一天顽强,一天比一天猛烈。
 
这天上午,旅长派了一名骑兵通讯员来告诉我,他们实在派不出兵力来增援我们了。接着山上抬下几位伤员,一位满脸是血的班长见到我,说:“政委啊,山上2号阵地只有两个兵了,你不要忘记他们呀!”
 
当时,我们在一线的指挥员心里都非常清楚,再打下去部队肯定完蛋。目前敌人尚不清楚我方的虚实,不敢贸然进攻。明天天一亮,我方阵地情况就完全暴露了。塔子山位于哈福车站附近,距四平10公里。这里地势险峻,站在山上可以俯瞰四平东北我军全部阵地。塔子山一旦失守,整个四平全城势将难保……
 
我们虽然感觉到再打下去肯定不行,但没有走的念头,那时想得很简单,没有现在的人那么复杂。我们感觉到林总把我们团放在这里,是对我们的信任,那时林总指挥其他部队不太灵。我们只有一个想法,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大约是深夜11点左右,又来了一个骑兵通讯员,通知我们撤退。我们这个团是四平保卫战中最后一批撤退的,时间是1946年5月18日。
 
当年守卫塔子山的3师7旅19团政委魏佑铸,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将军向记者谈起保卫四平战斗时,至今仍对那种全军覆灭的感觉记忆犹新。他非常肯定地说:“那天晚上月亮很亮很亮。如果林彪不下令全线撤退,全军覆灭的可能性非常大。”
 
四平保卫战是毛泽东主张打的。1946年4月6日,毛泽东在给“林彪同志并告彭”的关于组织四平会战的电报中说:“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项代价,才能打出新局面。”
 
林彪不想打这一仗。4月11日,林彪在给中央和东北局的电报中说:“在此种情况下,及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固我意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难夺取与巩固之城市,则不必过分勉强去争取,以免束缚军队行动。”
 
4月27日,在四平保卫战激烈时刻,毛泽东致电林彪:
 
林彪同志:
 
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嘉奖;
 
二、请考虑增加一部分守军(例如一至二个团)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毛泽东和中央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决心打这一仗?因为毛泽东是从全局从上层出发考虑这个问题的。当时美国考虑到苏美关系,急欲停战,并派专机接周恩来再到重庆谈判。中央估计数天内便可派停战小组到东北。为了有利于东北的和平谈判,中央决心在四平打一两个胜仗。如果四平保卫战坚持到谈判的这一天,那么半个东北便是共产党的天下了。
 
林彪为什么不愿意打这一战?因为林彪是从东北这个局部同时又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这个问题的。当时东北的实际情况是蒋介石不断增兵东北,和平的实现明显是幻想,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的方针应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应固守一城一池。
 
结果是,我军总伤亡一万五千人后撤出了四平。
 
结果是,四平没有保住,我军由四平而长春,有长春而哈尔滨,不断地后撤。
 
结果是,地盘没有占住,和平也没有实现。
 
四平保卫战与黄克诚将军无关。
 
四平保卫战时,黄克诚担任西满分局书记、西满军分区司令员,没有参加这一战斗。但他却多管闲事,惹了个一辈子的麻烦,就像12年后的庐山会议本来没他的事一样。
 
4月初,黄克诚就在四平附近对林彪谈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固守大城市没有意义,应该让出大城市,让敌人背上这个包裹。
 
四平打响后,远在科尔沁大草原东部的白城子的黄克诚连续给林彪发电,建议适可而止,不要与敌硬拼。
 
林彪既不回电,也不撤兵。
 
当他了解到林彪决心“化四平街为马德里”时(当时他不知道这就是毛泽东的决心),更是心焦如焚,发生在中央苏区的广昌战役情景又一次涌现眼前。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十多年前,竟给他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
 
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大炮,像蚂蚁一样多的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
 
1934年的中央苏区的广昌战斗。苏联顾问李德提出:“把广昌变成马德里。”“我支点之守备队,是我战斗序列之支柱,他们应毫不动摇地在敌人炮火和空中轰炸之下支持着,以便用纪律之火力射击及勇猛的反冲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这不是叫红军去送死吗?”黄克诚打电话给彭德怀军团长。彭总此刻也正在发火,但他不能鼓励部下去违抗中央指示。他说:“你的意见很有道理,但命令还要服从,不然要戴机会主义帽子的。”
 
第五次反围剿竟没有打出一个漂亮战。敌人欢迎红军前来拼命。黄克诚在广昌失守后清点自己的部队,有一个营竟然只剩下11个人。
 
4月12日,黄克诚再也坐不住了。他奋笔疾书,就四平保卫战和东北局势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一)由关内进入东北之部队,经几次大的战斗,战斗部队人员消耗已达一半,连、排、班干部消耗则达一半以上。目前虽尚能补充一部新兵,但战斗力已减弱。
 
(二)顽九十三军到达,如搬上大量炮兵及部分坦克用上来,四平坚持有极大困难。四平不守,长春亦难保。
 
(三)如停战短期可以实现,则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长春亦绝对必要。如长期打下去,则四平、长春固会丧失,主力亦将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继续战斗。故如停战不能在现状下取得,让出长春可以达到停战时,我意即让出长春,以求得一时期的停战也是好的。以求争取时间,休整主力,肃清土匪,巩固北满根据地,来应付将来决战。
 
(四)东北已不可能停战,应在全国打起来,以牵制国民党向东北调动。东北则需逐步消灭国民党兵力,来达到控制全东北的目的。
 
(五)我对整个情况不了解。但目前关内不打,关外单独坚持消耗的局势感觉绝(对)不利。故提上面意见,请考虑。
 
英雄所见略同。这封电报迟于林彪那封巧妙表述自己意见电报一天。当林彪在中央的压力和东北局处于少数的孤立情况下,黄克诚将军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支持了林彪。
 
黄克诚将军发出这份电报后,始终未见回音。
 
这以后,有关四平保卫战的问题总在黄克诚脑中盘旋,他又憋不住了。5月24日,他向中央发了一封电报,报告了东北的情况和问题。电报说:
   
从3月下旬国民党进攻起,到长春撤退,我军除南满外,总伤亡一万五千人。仅西满四个旅及一部地方部队,伤亡达七千左右,七、十旅连排干部大部换了三次,部分营级亦换了三次。
 
在电报的未尾,黄克诚有意加上了一句话:
 
我这个人往往报忧不报喜,好从坏处考虑问题,所看到的现象亦是坏的方面较多,故或许有片面之处,但都是事实......
报喜得喜,报忧得忧。这种现象在不正常的政治生活中几乎司空见惯,哪位领导人不喜欢听好话,谁愿意一天到晚让不愉快的消息和批评的声音充满耳畔。可悲的是黄克诚将军在12年后的庐山会议,仍然要不倔不饶地争一争四平保卫战的功过是非,其迂和倔由此可见一斑。
 
谁也无法猜测导致黄克诚将军悲剧的领袖心理,也许只有了解此后关于这一事件的全过程,或者再往后目睹过那场光怪陆离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才能透视一点个中奥秘。
黄克诚将军总是向前看得很远很远。常常正确地预见到事物发展的前程,预测到战争的必然结果。人们并非总是愿意相信他的预言,他们常常不高兴,甚至连毛泽东在内。可是很遗憾,后来的事实发展又总是证实他判断力的正确。正因为这样他被一些人怀疑和猜忌,同时被另一些人公开的敌视,甚至憎恨。
 
“就是你决定也是错误的。”黄克诚将军关于四平保卫战这句不屈不饶的话,的确刺中了毛泽东主席的心病。
 
双目失明之后  
 
粉碎“四人帮”后,黄克诚将军先后出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第二书记。不久,黄克诚将军的眼睛动了手术。医院和医生都以最大的努力去挽救这双患疾深重的眼睛。但是,手术仍然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
 
他的双眼失明了。
 
这是一个奇迹。尽管黄老的眼睛看不见了,可是每当老战友、老部下来看望他时,他只要听一下声音,就能辨别出是什么人,有的人甚至30多年没谋过面,他仍然能说出他的小名或外号。据说,经历着那情景的人无不感动落泪。
 
而更令人感动的是将军对旁人的公道,对旁人的宽容。
 
“黄老,您好!”
 
不用想,这略带沙声的宏亮嗓音是梁兴初的。这位高大个,两颗大门牙向外突出的虎将,在战争年代打了许多硬仗、恶战。抗美援朝战场上,他率领的38军获得“万岁军”的美誉。可文化大革命中却经历坎坷。林彪出逃事件后,一些人揪住他在战争年代中和林彪的关系大做文章,把他往反革命的“深渊”里推。“四人帮”粉碎了,由于他和林彪的那层关系,在台上的领导谁都不敢为他说话。黄克诚将军握住梁兴初的手说:“他们不说,我为你说,不能否定林彪在东北战场上的功绩,你是因为能打仗才受到林彪器重的。能打仗有什么不好?”后来,黄老在中纪委的会议上拍板,为梁兴初将军落实政策。黄老那热情滚烫的话语,梁兴初将军一辈子也忘不了:“梁兴初的问题不能再拖了。同志们,你们想一想,他为了中国革命身上打了九个洞,九个洞啊,这样的人会是反革命?”
 
“黄老,您好!”
 
这声音怎么这么熟悉。对了,1959年军委扩大会上,这个声音无中生有地揭发了自己贪污了1000两黄金。当时黄老对这封无中生有的揭发,十分气愤,却无法申辩。1980年,黄克诚将军郑重说明那些黄金和钱全用于一些牺牲同志遗属的生活困难补助,自己未占分文。这位高级干部得知因为自己的过错竟使黄老蒙受20年的不白之冤,十分内疚。他来向黄老作检讨了。黄老叫秘书倒茶,请坐。他微笑着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说实在的。那时不批我不行啊,不批他们就不相信你。过去的问题是追不了,追不完的。应向前看!”
 
在1959年庐山会议和文化大革命中,曾经用激烈的言词批判过他的同志,在将军真诚的微笑面前,是十分感动的。
 
庐山会议上,他的一位老部下也紧跟风向转圈,跳起来大骂黄克诚是老右倾。在十年动乱中,这个人又成为林彪、“四人帮”的得力干将,显得异常活跃,干了许多打击迫害干部群众的坏事。“四人帮”垮台后,黄克诚的这个老部下因为对党和人民犯有重罪,被判刑入狱。服刑期间,因患重病,提出监外就医的要求。有关部门领导不敢做主,特意前来征求黄老的意见。他没有想到黄老竟会不计前嫌,非常痛快地回答说:“我个人同意让他监外就医。”当这位领导起身告辞时,黄老又喊住了他。黄老交代说:“还有一件事,请你们也办一下。是否把他的爱人从浙江也接来,随身进行照料。”
 
下面是一位护士对黄克诚将军晚年生活的一段回忆——
 
外面阳光很好,但“4床首长”饭后总是在内走廊散步。这使我好生奇怪。
 
“首长,天气这么好,不到外走廊走走?”我忍不住问道。
 
“小鬼,你值班呀!” “4床首长”心不在焉地回答。他的眼光老是往内走廊黄老住的病房打量。
 
“最里面的那个病人,黄克诚他......他最近好吗?” “4床首长”问得小心翼翼。
 
“首长,你们是不是以前认识?”
 
“哦,认识,很久以前......”
 
“4床首长”避开我的眼睛,又一次向走廊的另一头望去。
 
我对黄老说:
 
“首长,住在4床的那个首长,每次见到我们,总托我们向您问好。”
 
“哦?4床叫什么名字?”
 
我回答了“4床首长”的姓名和工作单位。接着说:“这位首长真怪,他总是念叨您,可又不亲自来看您?”
 
黄老脸上表情发生了一点变化。但很快就恢复了原状。他微笑着说:“你再见到他,就说我有时间去看他,多年不见了!”
 
当我向“4床首长”转达黄老的意思时,发现他拿茶杯的手不停地晃动,以至于不得不把茶杯放回茶几上,茶水溅了一地。
 
终于有一天,“4床首长”来见黄老了。
 
他紧紧握着黄老的手,久久不松开。还是黄老先开了口,让他坐下,关切地询问他近来的一些情况。那天,黄老端坐在轮椅上,瘦弱的双臂支撑在扶手上,双手交织在胸前。一沐夕阳的光辉洒在他安祥而宁静的脸上。他们谈了很久很久。当“4床首长”临别时,他握着黄老的手,连声说:“谢谢黄老,我会常来看你的。
 
我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具体内容,但从他们的表情来看,他们谈得很融洽,很愉快,尤其是“4床首长”显得格外兴奋和激动。
 
后来我才了解到——
 
“4床首长”是黄老的老部下。50年前,年青的红军排长,也就是“4床首长”正在前方指挥战斗时,黄克诚政委派来一位参谋把他扯进了一个山洞。山洞里早就挤满了许多红军干部。
 
原来他们这批人都上了“AB团”的黑名单,肃反大员明令枪毙。黄克诚政委特意派人把他们藏起来。从此,黄克诚每天派人给他们送饭吃,打起仗来下部队,打完仗后回山洞。
 
因此,“4床首长”在那条极左路线的迫害下幸免于难。
 
也因此,黄克诚政委差点成了肃反委员会的枪下之鬼,幸亏彭老总拍案而起,极力保护。
 
27年后的庐山会议上,这里虽然没有枪炮声,黄克诚将军面临的情景和当年“4床首长”面临的情景几乎相同。在极左路线的严威下,黄克诚将军的政治命运危在旦夕。而“4床首长”却和当年的黄克诚将军完全不同,他说了一些违心的话,在黄克诚将军鲜血淋漓的伤口上又插了一刀......
 
当时年轻气盛的“4床首长”对黄老说了一些在今天看来很不负责的话,以至于他与黄老同在一个病房却没有勇气面对黄老。倒是黄老以他那博大的胸怀温暖了“4床首长”。
 
事后,黄老常对我们解释说:“在那样的环境里,不说假话,他自己也保不住。他也不容易,过错不能算在一个人头上。”此时,我看到黄老用手挥了挥,像赶走一只苍蝇似的,说:“还是那句老话,过去的事情应该成为过去!”
 
黄老病故后,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我又见到了“4床首长”。他面容悲切地在戴着金边眼镜的黄克诚大将遗像前,深深地弯下了腰,深深地低下了头。
 
——————  完  ——————
 
(本文刊于1995年10月成都出版社出版的《东野名将》,欢迎分享,并注明公众号地址,谢绝断章引用)
 
文 | 吴东峰     编校 | 杨嘉敏
|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