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军称六十雄风犹在,
戎装半百真情更浓。
 
祝贺六十军(68年兵)战友联谊会在温州召开!
 
章节导读:
 
◆ 他用夹板夹着左臂打了10年仗
◆ 奇特的战争悟性
◆ 东总三调“攻坚老虎”
◆ 残酷而壮烈的爆破画面
◆ 林彪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
◆ 我军唯一的短臂将军
 
东总三调“攻坚老虎”
 
作者请教一位权威外科医生。
 
“在战争年代,许许多多的将士手打断了,腿打断了,都要锯掉。而龙书金将军的手断了,没有锯,为什么能完好的保留下来了?”
 
“这的确是一个奇迹。截肢,主要是怕感染。战争年代,医疗条件差,截肢就比较多。龙书金将军的这条手里面的骨头断了,却依然保存下来了,这也许和他生活的环境有关,北方的气候比较冷,解决了感染的问题。另外,人的意志,人的精神力量也很重要。但无论如何,这是骨科的一个奇迹,是人的生理学上的一个奇迹。”
 
在弹雨纷飞的解放战争岁月,龙书金将军用夹板夹着左手,驰骋沙场,南征北战,创造的何止是这么一个奇迹?
 
 
凡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四野官兵,谁都知道6纵有个“攻坚老虎”,谁都知道东总三调“攻坚老虎”的故事。这个被誉为“攻坚老虎”部队——东野6纵17师的师长,就是断臂兼短臂将军龙书金。
 
请龙书金将军谈谈东总三调“攻坚老虎”的故事,那是最权威的了!
 
17师的历史并不久远。它的前身是日本鬼子的铁蹄踏上卢沟桥后我党领导的鲁东、冀鲁分区。1945年10月,日寇无条件投降后,才在山东渤海区几支地方武装的基础上组建成山东第7师。进入东北后,这支部队经过山海关保卫战、解放长春、四平保卫战,尔后和新四军第3师第7旅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改番号为第17师。新四军7旅是一支能攻善战的红军师,向来为东野首长所倚重。因此历次战斗7旅都是当先锋,打头阵,而17师只不过敲敲边鼓,当当预备队而已。
 
然而,四平攻坚战却不得不使人们对这支部队刮目相看了。
 
“一调‘攻坚老虎’是打四平。”龙书金将军的回忆把我带进了硝烟弥漫的四平城——
 
1947年6月14日,四平攻坚战打响。龙书金将军指挥的6纵17师作为四平攻坚战的预备队,开始只能在四平城外北面的山岗上作壁上观。
 
两天后,1纵1师、2师在铁路西攻城战斗遇到极大困难。这支战斗力极强,后来被称为“万岁军”的部队进展缓慢。每推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最后几乎丧失战斗力不得不撤出战斗。龙书金将军由此便得到了一次大显身手的机会。
 
谁都没有想到四平攻坚战一度停滞的时钟,竟然被17师拨动了。这支历史并不久远的部队一加入战斗就非同凡响:1师、2师是一个团打一条街,他们是一个营打一条街。大小炸药包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攻击时,掩护组上去扔一阵手榴弹,抛小炸药包,炸得烟尘滚滚,敌人看不到我们,爆破组就借着烟雾掩护上去把炸药送到敌人的工事上。工事炸开后,突击组冲进去用机关枪、冲锋枪进行扫射,把残敌肃清,紧接着后续部队依次跟进,突破口越撕越大。
 
19日17师便打到了敌人的核心工事前面。四平攻坚战总指挥李天佑不大放心,特意来到17师前指督战斗。因为好几支部队都在这里受挫。17师行不行?当时李天佑将军心里确实没有底。李天佑一到便问龙书金:“什么时侯总攻?”龙书金答:“12点正。”李天佑问:“有多大把握?”龙书金答:“问题不大!”
 
 
11点55分,龙书金将军分别打电话给东西两个方向的攻击部队:“准备好了没有?”回答说:“准备好了。”
 
12点正。龙书金将军下达了攻击命令。煞那时,“隆隆”爆炸声震天动地。第50团从东面佯攻,第51团从东北角往西南打,第49团从西北角往东南打。已被包围了的敌核心工事霎时灰飞烟灭。李天佑司令员看到敌人工事被炸得满天飞,兴奋地说:“你们的部队好厉害呀!”
 
此役,不到2个小时,敌71军核心工事便被17师占领,龙书金将军指挥的17师生俘敌71军特务团团长陈明信等2000人。尽管以后由于情况的变化我军不得不退出四平,但17师的出色战绩极大地震憾了对手。
 
“打锦州是二调‘攻坚老虎’。”随着龙书金将军的回忆,我的眼前出现了这么一幅画面——
 
锦州城下,两位残疾将军,同时举起望远镜。
 
韩先楚将军左手手臂神经受伤,五指如同鹰爪,不能伸屈。龙书金将军,左臂肱骨打断,靠夹板夹住半条胳臂。望远镜镜头内,韩先楚将军指挥的3纵先头部队刚刚打开突破口,龙书金将军指挥的17师便通过突破口旁,箭一般射向敌人的心脏。
 
“到了打锦州我们这支部队就神气了。”
 
龙书金将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仍无比自豪:“1947年10月,我们全师乘8列火车从四平开出,前往上级指定待命的阜新附近。林彪司令员接见,罗荣桓政委接见,刘亚楼参谋长接见。我曾问林彪:‘林总,有的战士反应,练好本领打长春,为什么一个劲地往南开?’林彪严肃地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你们第17师是攻坚老虎,打四平搞了纵深爆破,打巷战有经验。’他还指着地图告诉我们:‘敌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和第6兵团之间的铁路局,是锦州的心脏。这次单独调你们来,就是要你们搞掉范汉杰的指挥所和第6兵团指挥机关。’”
 
按照命令,17师担任战役总预备队。锦州战役由韩先楚的3纵和刘震的2纵主攻。17师可以从3纵的突破口进去,也可以从2纵的突破口进去。当时,韩先楚和刘震都打电话来套热乎。一个说:“老龙啊,到我们这儿来吧,我们这儿有哈德门烟。”一个说:“到我们这儿来,保证你们吃好喝好。”龙书金将军选择了韩先楚的3纵。为什么选择3纵而不选择2纵?龙书金将军把手一挥:“原因很复杂,也不好说。人都不在了。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别提他了!”
 
锦州战役17师战绩如何?
 
当年在四野任参谋处长的苏静将军的回忆是权威的记录:“我军按预定部署向锦州守敌发起总攻,炮火轰击一小时。待攻城部队一打开突破口,17师这只攻坚老虎就不顾一切地猛扑进去剥腹掏心。晚上11点他们就拿下了铁路局大楼——范汉杰的指挥所和炮兵观察所,使范汉杰的指挥所与部队之间,部队与部队之间的联络完全中断。林彪听说这么快就打到了敌人的首脑机关,当即口述了一个嘉奖令:‘部队投入纵深,发展迅速。望发扬‘攻坚老虎’的巷战威力,争取锦州战役全部胜利。’”
 
锦州战役,是当时人民解放军规模最大的一次速决攻坚战,仅30几个小时就将范汉杰的十万守军全部解决。应该说,龙书金将军指挥的“攻坚老虎”大胆穿插,发展迅速,突入敌人心脏,捣毁敌指挥机关,切断分割敌几个师之间的联系,为整个战役的速决速胜起了关键作用。在这次战斗中,该师共毙伤俘敌少将以下官兵5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00多挺,各种火炮50多门,坦克3辆,以及大批其他军用物资。
 
不用说,三调“攻坚老虎”自然是打天津了。
 
“听说打天津,你们师开始归李天佑的1纵指挥。李天佑想把打纵深的任务独吞。你坚决不干。官司打到刘亚楼那儿......”
 
“那时一个部队捞不到仗打,是很难抬起头来的。”龙书金将军巧妙地回避了我的问题,说:“总攻天津前,刘亚楼把我叫去,说我们部队归他指挥。我说命令上不是1纵指挥吗?他说,我这个前线总指挥就不能指挥你啦!我说,首长怎么那样说呢?”
 
“攻坚老虎”又上升一格:成为攻打天津的5个纵队22个师及两个炮兵师中唯一一支由天津战役前线总指挥部直接指挥的部队。
 
天津是华北第二大城市,地近海滨,位于永定河、大青河、子牙河、白河下游,市郊都低洼地。市内河流纵横,多高大建筑物,敌人经过长期设防,筑有各种大型钢骨水泥碉堡380座和各种防御设施,结合城内高大建筑组成各个独立坚守又能相互支援的防御要点,环城挖有一条45公里长,深3-4米,宽10米,水深1.5-2米的护城河。河外设有铁丝网、电网和雷场,每隔30米有一个大碉堡。
 
1949年1月14日早晨,天津这座滨临渤海的华北最大城市,隐没在大雾弥漫之中。10时,云散雾消,红日白雪。12时,我军首先从东门西门突破,两支突击部队像两把钢钳,迅速会师在金汤桥,把天津守敌拦腰截断。是时,龙书金将军奉刘亚楼的命令,下达了攻打纵深的命令。刹时“攻坚老虎”3000多官兵抱着炸药包、爆破筒,穿街越巷,四面开花。一个个地堡上天,一座座高楼倒地。敌人经营多年的工事、堡垒弹指间化为一片废墟。
 
天津自来水厂、南开中学、海光寺、天津电车公司、罗斯福大街、森林公园、中央医院、八里台、英法租界等坚固城防,均为17师攻克。是役,该师毙伤敌465名,俘敌7976人,成为天津战役中战果最大的一支部队。
 
......
 
东总三调“攻坚老虎”,都是作为城市攻坚的预备队,在关键的时刻和关键的部位,把这只老虎放出去。据说,像这样在一个军的建制里单独抽出一个师参加某个战役,对于东总来讲是很少有的。
 
何况三调?
 
残酷而壮烈的爆破画面
 
像台风在海洋上掀起狂涛巨浪一样,17师的爆破攻势一向是惊心动魄的。
 
人们开始只听到一声巨响,接着就像滚雷一样在大地上响起了无数声巨响。浓黑的云团,白色的硝烟,冲天而起。黄色炸药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有的把厚厚的城墙碾得粉身碎骨;有的把高高的楼房炸得七零八落;有的钻进钢筋水泥浇灌的地堡、碉堡、坑道,顷刻之间,这些号称永久性的工事,便被搓成粉沫,扬撒到天空。火在发光,风在发威,日月星辰不知跑哪儿去了,各道火线此起彼伏,巨雷从这里滚到那里。
 
随着龙书金将军的回忆,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残酷而壮丽的爆破画面。火光硝烟中凸现出两位人物。一位叫刘梅村;一位叫王万成。他们俩都是东北战场上著名的战斗英雄。他们是17师的骄傲。
 
刘梅村挥动着小红旗。
 
第一个人影跃进壕沟,出现在敌人的铁丝网前。城壕的外沟亮光一闪,烟雾滚滚。此刻,第二个人影钻进烟雾中,外壕的里沟也冒起了浓烟。几乎同时,第三个人影在第一团和第二团浓烟中钻出,“轰隆”一声,城下的地堡飞上了天。
 
 
随即刘梅村向后方挥动红旗,一个班的战士像箭一样穿过交通壕。刘梅村随后前进,炮弹在身边爆炸,子弹在头上呼啸。他指挥部队向西猛扑,接连攻下十七个城头碉堡。
 
这是四平攻坚战中,17师49团3连指导员刘梅村带领全连攻城的情景。刘梅村连续5天完成5次战斗任务,在攻打敌人核心工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爆破靠的是娴熟的技术和慎密的指挥。刘梅村当之无愧。第一天攻克突破口西南的一个大地堡群,一次爆破成功。第二天攻击点选在地堡群和城相通的地方。城墙一丈五尺高,城头城下都有地堡。8尺深宽的外壕里,构筑着暗堡和梅花桩,壕外围着铁丝网。又是一次成功的爆破。
 
黄昏时分,刘梅村接受了攻击气象台的战斗任务,气象台4层楼高,周围有100多个地堡。刘梅村的攻击点选在气象台东南角的一个小青楼。这一次,不但爆炸成功,还俘虏了气象台里130多名敌人。
 
第四天下午,团首长要刘梅村坚决拿下前面的大红楼。大红楼是道西的最后一个大据点,不肃清就不能向道东进攻。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71军军部。
 
攻击开始了。刘梅村又挥动起小红旗。
 
王万成最辉煌最悲壮的一幕在锦州战役。
 
锦州有个日伪神社。神社的东面是灵忠塔,后面是铁路局。打下神社,就为攻克铁路局扫平道路;攻克铁路局便直接威胁到敌兵团司令部和“剿总”锦州指挥部。
 
锦州战役发起后,49团1营3连一举拿下灵忠塔,随即向神社发起进攻,激战一小时无结果。七连长火了,亲自率领两个班,在全连火力掩护下,朝前冲去。刚冲到一堵墙前,又被藏在铁丝网内的一群暗堡挡住了。凶恶的火舌贴着地皮舔过来,部队连一步也前进不得。
 
七连长喊了声:“崩掉它!”
 
他的声音刚落,爆破手刘万成便挟着一根爆破筒,一跃而上。敌人机枪“嘎嘎嘎嘎”地叫着,一条条火舌飞向他的周围。火光弹雨中,刘万成箭一般扑向敌阵。
 
谁知就在离铁丝网不远的地方,他突然倒下了。连长正要叫第二名爆破手上去,刘万成嚯地从地上跃起,趁敌人转移火力的功夫,冲上去把爆破筒挂在了铁丝网上。原来他是故意倒下的。可爆破筒冒了一阵烟,却哑巴了。
 
此时,刘万成气得两眼喷火,摔掉棉衣,又从另一名爆破员手中夺过一根爆破筒。
 
于是,敌我双方同时目睹了一幕令人彻骨震惊的伟大定格:在暮色的映衬中,一位年青人光着上身,抱着爆破筒,顶着凛冽的寒风,再次冲向敌阵。裸露的油光光的上身在夕阳下销金熔银般闪亮。枪炮声鼎沸了一天的敌核心工事,累极了似的突然沉寂下来,森森然只听得见废墟倒塌的砖瓦声,浮土下木板焦裂的劈啪声和几声偶尔的秋虫鸣叫。
 
敌人一下子被他的这一举动吓懵了,一个个瞪着眼睛,举着枪竟忘了射击。等他们清醒过来,两声巨响,铁丝网已被崩掉一大片。趁着浓烟,刘万成和另一位爆破员一连炸掉了几个碉堡,为攻克敌人核心工事扫清了障碍。
 
爆破攻城并非17师的专利,但这种特殊的战术手段却是由他们丰富完善,并推向极致的。他们在包扎炸药包、选择突破口、掩护冲击、如何炸地堡、如何炸钢筋水泥工事、如何炸高楼等方面,打出了一系列经验。将每一块砖、每一道门、每一座楼,都变成了敌人死亡的媒介物。
 
谈起当年的攻坚战,年愈古稀的龙书金将军至今仍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我们打攻坚主要靠炸药,靠爆破,靠战士们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性。”  
 
“炸药的来源主要是日寇留下的飞机炸弹。什么东西都可以做炸药包,罐头盒、子弹箱、瓦罐、铁锅,把炸药装进去,密封好,插进雷管、导火索就成了。甚至连衣服把炸药包一包,扎一扎,也成了炸药包。”
 
“其他部队当然也会爆破,但没有我们这么普遍,这么普及。我们这支部队人人都会用炸药包,炊事员、卫生员、干部,都会玩两下子。不但会用,而且用绝了。攻城用炸药,过沟也用炸药。比如一条沟,先在这面放一包炸药,这面土塌下一半,再在那面放一包炸药,那面土又塌一半。一条沟不就填平了?”
 
“打攻坚,沿着街道冲锋,敌人机枪一封锁,你就没治了。用炸药,可以通过房子打进去。因此,攻坚,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就是炸药包。什么坚固的工事都挡不住炸药包的威力,什么复杂的地形都挡不住炸药包的进攻。”
 
 
“在攻坚时,一条条街道、胡同,一座座碉堡和大楼,到处都跃动着抱着炸药包的身影。前边倒下了,后边再上。再倒,再上。我们的战士太勇敢,越杀越勇。那仗打得呀,用嘴说不明白。一条街一条街往里打。”
 
“四平这一仗我们这个师打得最苦。共伤亡近4000多人。伤亡最多的一个连队,只剩下了7条枪。部队撤退时,上级要我们打掩护,50团全团人集合在一起,也只能组织一个连。战斗结束后,林彪特意指示,把东北军区的9个警卫团的第一连(包含军区警卫团)补充17师。那时一个部队的警卫一连都是最能打的连队。可见我们打得多惨。我们师就是这一仗,打出了‘攻坚老虎’的威风!”
 
从此,林彪开始对这支部队刮目相看了。
     
——————  未完待续 ——————
 
(本文刊于1995年10月成都出版社出版的《东野名将》,吴东峰原创作品,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本公众号出处)
 
| 文:吴东峰     编校:杨嘉敏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话题:



0

推荐

吴东峰

吴东峰

1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军旅作家。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平、陈士榘、陈锡联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作有《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吳东峰军事书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