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不能淡化的颜色——解放军报评吴东峰《他们是这样一群人》

文 | 耿飚 从醴陵到铜鼓约二百多里路程,但是,为了避开敌人的哨卡,我们不走大路,只拣曲曲弯弯的小路、崎岖难行的山路走,这样就增加了旅程。加上为了隐蔽,白天伏在密林深处和杂草丛生的山坳里休息等夜幕降临了,才拨开藤条、荆,高一脚、低一脚地行进,所以每夜只能走三四十里,最多也不过五十多里。这样走了几夜,到达了文家市北面的一个村庄。一打听,知道文家市、铜鼓都已被敌人占领,毛委员已去浏阳。我们立刻改变行程,向浏...
在完成了东洋渡接枪任务后,我们便按照原定计划,到醴陵去开展农民运动。 黄佐同志召集大家开会,研究如何走法。大家认为,全组一起行动目标大,容易引起反动派的注意,还是分散走,到醴陵后在南乡泗汾集合。 于是,我便和同志们告别,自己一人回到离别了十年的故乡醴陵。 由于我全家是仓促离开水口山的,事先并没有和老家的多亲联系,所以父母带着弟妹们回到醴陵后,没有地方安家。幸亏父亲有一个姓郭的徒弟,也是醴陵...
作者简介: 吴东峰,兵头将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曾面对面采访过肖克、王震、许世友、陈士榘、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张震、李德生、刘华清、尤太忠等二百余名开国将军,著有《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东野名将》《毛泽东麾下的将星》等,共计一百多万字,被称为“中国将帅纪实文学第一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
父亲十二岁那年,他也走上了先辈闯荡江湖的道路。
当时,父亲的一位叔耿之霖,少小离家,和一个民间戏班搭上了伙,在我祖父失去音讯之后,传来了这位叔公当上了戏班班头的消息。由于他行四,父亲称他为“霖四公”。
父亲决定去投靠远在江西南昌的霖四公。
旅途中,他的全部行李只有一把雨。
“县到县,一百八,府到府,三百五。”父亲当时的旅行知识只有这些,但是凭两条腿走到了南昌府。仅靠一口地道的湘东方言和...